古代中西方金丹术其思维方式比较

古代中西方金丹术其思维方式比较

ID:28166676

大小:4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8

古代中西方金丹术其思维方式比较_第1页
古代中西方金丹术其思维方式比较_第2页
古代中西方金丹术其思维方式比较_第3页
古代中西方金丹术其思维方式比较_第4页
古代中西方金丹术其思维方式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中西方金丹术其思维方式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中西方金丹术及其思维方式的比较09级化学班魏******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及外国古代金丹术的发展史的回顾,从金丹术在不同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西方金丹术的比较等角度探索,并总结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化学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关键词:金丹术,中西比较,化学发展,科学思想高度发展的现代化学,今天不仅揭示了物质变化的秘密,而且创造了许多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人造物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古人所梦想的“夺天地之造化”的地步。然而古代使用化学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产生了神秘的金丹术——炼丹术和炼金术。这样,化学就开始从生产中分化出来

2、,以金丹术的原始形式出现了。中国是炼丹术的起源地。炼金术则最早产生于西方。到八九世纪,中国炼丹术和西方的希腊化埃及炼金术传到了阿拉伯,形成了阿拉伯炼金术。继而又经阿拉伯把炼金术传播到了欧洲,形成了欧洲炼金术。1.炼丹术在中国1.1历代君王对于成仙得道的向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炼金或炼丹活动的国家,中国在商朝时期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炼金术,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代已经相当盛行。西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曾召“天下怀协道艺之士”从事炼金活动。而西方直到公元后一世纪才在埃及出现,约比中国晚500多年。此外,中国也是最早撰

3、写炼金著作的国家。公元2世纪东汉炼丹家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现今世界上存在的最古老的炼丹著作。到了唐代初期,炼金术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影响到许多文人墨士也参与了活动。诗人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就有“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的句子;杜甫在《先寄严郑公五首》中则提到:“衰颜欲付紫金丹”;而白居易则曾钻研学习过魏伯阳的炼丹理论,说“授我参同契,其辞妙且微”,并曾亲自炼丹。他在《炼药不成命酒独醉》中说,“丹砂见火空,不能留姹女,争免作衰翁”。当时炼金术盛行的情况,可见一斑。炼金术虽然是古人企图“点石成金”或炼制“长生不老”药物

4、的方术,然而都也是以古代物质理论和古代化学工艺知识相结合而形成的“类化学实验”活动,从而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化学知识,并成为近代科学化学产生的前躯或基础,例如,现代的“化学”(Chemistry)一词就是由“炼金术”(alchemy)一词演化而来。化学科学的产生也是如此。公元7世纪,中国炼丹术西传至阿拉伯,8世纪开始传入欧洲,并同西方炼金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发展成为近代化学,直至现代化学科学。因此可以说,中国不仅是炼金术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整个化学的发源地。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中国是“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化学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

5、的”。修炼丹药本为道家之特有的一种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技艺,可以理解为其宗教修持之外的一种食疗辅助。黄老之术可上溯至春秋时代的老子。在中国的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的时期,生产普遍获得了发展,其中酿造、制陶、采矿、冶金等工业都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生产的发展,统治阶级不仅希望提高物质享受,而且希望长生不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炼丹术就应运而生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武帝本人就热衷于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这时炼丹术兴起来了,不仅是寻找自然界的长生不死之药,而且要炼制长生不死之药。到了东汉,炼丹术得到进一步

6、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炼丹术家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他说“巨胜(胡麻)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取食之,寿命保长久。”继后,晋代炼丹述家陶弘景著书《真诰》。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家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这些炼丹术著作都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1.2中国金丹术的主要原理及成果我国古代的炼丹活动(以锻炼身体为主的“内丹”除外),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不同领域,主要可分火法和水法两种:火法:主要是带有冶金性质的无水

7、加热法。炼丹术最早的研究材料可能是丹砂,就是红色硫化汞,这种研究用的就是火法。红色硫化汞一经加热就会分解出水银(汞),水银和硫黄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加热使它升华,就又恢复红色硫化汞的原状。所生成的水银,是金属物质却呈液体状态,圆转流动,容易挥发,显得和寻常物质不同。所有这些现象都使古人感到神奇,因此炼丹家一直想利用这些物质制成具有神奇效用的“还丹”,又称“神丹”。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很生动地描写了水银容易挥发、容易和硫黄化合的特性,并且讲到在丹鼎中升华后“赫然还为丹”的过程。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金丹篇》把这些活总结为一句:

8、“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些说法当然都是他们从长期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到了唐代.---,陈少微《九还金丹妙诀》所载的“销汞法”(用汞和硫黄制丹砂法),已经相当精确细致,汞和硫的分量有一定的比,加热有一定的火候,操作有一定的程序,最后达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