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检讨

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检讨

ID:28649917

大小:58.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2-12

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检讨_第1页
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检讨_第2页
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检讨_第3页
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检讨_第4页
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检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检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红学本义探微——有关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的检讨宋建邦红学之繁荣昌盛,貌似已超乎诸显学之上,盖四野之内,文墨所及,莫不有以谈红为趣。只是目今对于《红楼梦》的理解益发莫衷一是,百家百言,见仁见智,似乎人人解的都对,人人解的又都不对。虽说学术贵在多歧,然而红学见解如此之繁杂,歧异如此之大,也实属古今罕见。按说理越辩越明,但红学似乎十分不同,长期的争鸣讨论,红学思想不仅未明,反而越来越混沌,其概念和范畴也日渐模糊起来,学界甚至迷失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这大概是人们多关注《红楼梦》小说故事而忽略了辨析学理的缘故罢。一、成书背景与《红楼梦》隐真清朝“文字狱”之严酷超过有史以来任何一代。清代“

2、文字狱”泛滥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李自成推翻明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满清最后一统中国,可谓渔人得利。传统汉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尊儒重礼、忠君报国,崇尚“华夷之辨”,满清窃得天下,以“夷狄”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来看,好似“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很多汉族士人抱有强烈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反清思想,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之后,反清思想仍以各种形式在民间传流,并与以恢复明朝汉族政权为诉求的反清抗争联系密切。反清思想贯穿了整个大清的历史,从清初“明遗民”.---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到“天地会”“红花会”“义和团”再到清末邹容、孙中山,无不以“驱除鞑虏,恢复中

3、华”为志。雍正帝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在当时,这是一场深刻的民族文化、民族政治的斗争。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汉民族意识和反清思想的传流,无疑是一种巨大威胁,本来做贼心虚,又兼其自身文化落后,对此十分畏惧。清初对汉族士人尚采取怀柔政策,分化拉拢,满清统治稳固后,真面目终于露出来,为了消解汉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主义意识的影响,巩固满清政权,清统治者不仅强制汉民剃发易服,移风易俗,还禁言禁说禁毁图书,发动“文字狱”,其主要目标就是镇压汉族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清朝康熙(1661—1722年)时期,先后发生20多起“文

4、字狱”,其中震动奇大者是庄廷珑《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帝的“文字狱”有案可查者近20起,影响最大的是曾静吕留良案。“文字狱”到乾隆时已发展成病态的猜忌和恐惧,乾隆作大案130余起,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清朝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必兴起大狱,置之重典,往往一案株连数百人。乾隆御史曹一士曾上疏说“比年以来,小人……往往挟持睚眦之怨,借影响之词,攻诘诗书,指摘文字。有习见事生风,多方穷鞫,或至波累师生、牵连亲故,破家亡命”。.---“文字狱”一时使民众噤若寒蝉,生怕一不小心触犯忌讳,以致文人“以文为戒”,诗不敢作,文不敢写。当时有个叫梁诗正的老臣,总结出这样一

5、条处世经验,“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整个清前期,毁禁了很多有价值的著作,例如《国史纪闻》《五朝注略》《明史辑略》《明夷待访录》《有学集》《了凡纲鉴》《国书》《南山集》《维止集》《秋水集》《明史列传》,等等,甚至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政策而被禁毁。“文字狱”以及毁禁图书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迟滞了中国的文化、科技进步,导致中国经济社会严重倒退,内囊里日渐倒下去,最后也埋葬了满清王朝自己。满清统治者不明白的是,激起汉民族反抗的,主要并不是异姓继统,甚至不是意识形态中的“夷夏之防”,而是满清自己实施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是清廷自身的

6、“无道”。事实上,禁言禁说禁毁图书并不能完全禁绝文化思想的传流。文网之下,“干涉时世”的文学作品无法秉笔直书,就以委曲隐匿方式生存和流传——许多隐语和隐真文学出现了。中国文学本有隐真和春秋笔法的传统。“隐”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创生很早,《诗经·国风》所含最多;“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艺传统,《史记》即记载了很多以“隐语微言”讽喻政治的故事,例如淳于髡讽谏齐威王——.---“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答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心有灵犀的智者之间的“隐语微言”;司马相如《子虚赋》也是著名的一篇“隐语微言”作品。宋元明清几代,“隐

7、语微言”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技巧,成为小说家和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例如《西游记》,表面看似神话故事,实际上却是讲佛道和心性修行的“隐语微言”,人物名字都是有隐喻的,悟空学道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都归结为一个“心”字,而其他打妖除魔等故事不过是修行锻炼人心性理的环节和层次。当时社会上还发展出了很多“徽宗语”(宋徽宗被金俘虏,在北国与同囚的钦宗、臣仆等以切音拼字交谈,使金人无从知道交谈内容。后来人们把隐语、暗语和切口等称为“徽宗语”)。明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