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

(新课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

ID:28955812

大小:8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5

(新课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_第1页
(新课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_第2页
(新课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_第3页
(新课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_第4页
(新课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5(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代美学应升华境界之美张世英一提到美,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好看、好听。这些用美学术语来说,叫做感性美。但仅仅把美理解为感性美,有失美的完整内涵和本质。从当前实际看,一些“五色”“五音”之类的感性美,缺乏高远精神境界支撑,不足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品位。美有感性美与心灵美的层次之分。即使是低层次的感性美,也应有高远精神境界的支撑,这就是它的超功利性。感性美给人的愉悦感来自视觉与听觉

2、两种感官。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最早提出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和非审美感官(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区分,显示了审美兴趣不同于实际兴趣的独特之处:视觉和听觉的对象不同于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对象,后者涉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而前者无功用欲念的牵挂。“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西方中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阐述了柏拉图这一论断的深层内涵,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超出功用、欲念之上。视觉和听觉所感到的是事物的形式美,如线条之匀称、音调之和谐等,这些都不能供人使用。这一思想揭示、扩大和深化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

3、,美由此而可以定义为超越功用欲念之意。  声色之美是对人生最低级欲望的超越。人如果仅仅沉溺于“食色”之“性”而不思超越,则无美可言。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也认为,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不同于非审美感官的特点在于前者无占有实体的欲望,不涉及功用、欲念。这些都表明,从视觉和听觉所获得的声色之美是对功用欲念的超越。功用欲念乃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而美则是“后”生存之必需。“后”者,超越之谓也。超越不是脱离和抛弃,而是既包含又高于和超出。当前一些美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所推崇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多紧紧捆绑在功用欲念的追求之

4、上,太少超越之意。这种“美”的层次亟待提高。  至于比感性美更高的心灵美,就更明显、更突出地具有超越功用欲念的特性。另一位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在谈到美的特性时强调,美是惟一独特的不计较功用欲念的愉悦之感,可称之为“自由”的感情,即不受功用欲念制约之意,有解放人的心灵作用。在康德看来,不计功用欲念乃艺术创造的精髓。“美在声色”的思想和命题从此明确地发展为“美在自由”。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进一步提出,审美意识是既不受感性物欲限制又不受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活动”,并认为只有具有审美意识的人(“审美的人”)才是“完全

5、的人”。席勒把美之为美在于自由(超越功用欲念)的观点提升到欧洲近代美学的最高峰。我决不否认美学应该为现实服务,但从深层内涵和境界上说,美应高于现实。让美一味屈从于现实,必然扭曲美的本质特性。近几十年来,很多人强调美学研究要联系现实。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值得肯定和坚持。但当今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过于现实化,甚至是沉溺于现实之中。审美与金钱、物欲挂靠得太紧密,美的超越本质不见了,高远的精神境界不见了。因此,我有时甚至觉得,今日之社会不妨借来一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当代美学研究和审美活动应“面向现实、超越现实”。当今时代

6、需要的“美”,应是以超越现实功利的高远精神境界为本质的真正的美。(2015年02月02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有感性美和心灵美之分,一般说来,那些好看、好听的“五色”“五音”之类的东西都是感性美。B.柏拉图认为,能让人体会到感性美带给人的愉悦感除了视觉和听觉外,还需要味觉、嗅觉和触觉。C.“食色”之“性”是人生最低级的欲望,声色之美的出现是对其的一种超越,值得肯定。D.心灵美是一种比感性美更高层次的美,它的出现进一步说明美具有超越功用欲念的特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7、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根据柏拉图的美学理念可知,“望梅止渴”这一成语涉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因此属于非审美感官。B.线条之匀称、音调之和谐等,可以用视觉或听觉感受其美,属于审美感官范畴。C.通过味觉、嗅觉与触觉所得到的是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而视觉和听觉是对其包含基础上的超越。D.美超出了欲念制约,解放了人的心灵,因此,是否具有审美意识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完全的重要标志。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不能仅停留在感性美上,否则就失去了完整内涵和本质,但是当前社会,“五色”“五音”之类的感

8、性美尽数缺乏高远境界支撑,难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品位。B.一些美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所推崇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功用欲念的追求有余,美的层次不足。C.美是“后”生存之必需,它是高于现实的,因此,美无需和现实紧密相连。D.面对审美与金钱、物欲挂靠太紧密的现状,作者一直渴望当今社会应该借鉴“象牙塔”里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