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界石膏》word版

《古生界石膏》word版

ID:29028299

大小:88.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古生界石膏》word版_第1页
《古生界石膏》word版_第2页
《古生界石膏》word版_第3页
《古生界石膏》word版_第4页
《古生界石膏》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生界石膏》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襄汾地区襄汾地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地层,其沉积背景及沉积过程受东部华北海控制,低位边级缘石膏最为发育,与泻湖内部盐岩层及普遍发育的碳酸盐岩一起构成了典型的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地层单元,该区马家沟组共发育7个I类层序,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层序发育完全可以对比,层序边界位于边缘石膏楔的底部,层序边界的形成,和泻湖与外海(华北海)沟通与否或海平面下降程度有关,当海平面完全下降,泻湖与外海完(共4页)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

2、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太原市地质图(略)太古界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中太古界前五台系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

3、店、康家坪一带。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上太古界五台系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内。青杨沟组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

4、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本组总厚度1562米。周家沟组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单层磁铁石英岩厚不足2米,且含铁较贫,其上、下岩系是一套混合岩化的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呈基性火山熔岩残余构造。本组总厚度4697米。中吕梁群(含宁家湾

5、组、袁家村组)分布于娄烦县与岚县交界一带。为一套中级至低级变质岩系,变质程度北浅南深,于寺头、尖山一带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宁家湾组底部为黑云绿泥石英片岩,含砾石;下部以千枚岩、石英片岩为主;上部以角闪片岩、角闪片麻岩为主,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局部地段的绿泥石英片岩中有4米~5米厚的白色粗晶大理岩夹层,东部东水沟一带夹多层磁铁石英岩。本组总厚度890米。袁家村组主要岩性为绿泥千枚岩、阳起片岩及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变辉绿岩。磁铁石英岩主要产于泥质岩及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绿泥片岩中。本组总厚度1150米。上吕梁群(含裴家庄组、近周峪组及杜家沟组)分

6、布在娄烦县盖家庄以西地段出露下部的裴家庄组地层。裴家庄组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其底部以白色石英岩与中吕梁群分界,其上为约1000米厚的千枚岩、碳质千枚岩夹变粉砂岩、石英岩,本组总厚度2010米。元古界太原境内元古界地层出露很少。除中元古界长城系汉高山群(含霍山砂岩)出露外,其它地层均未出露。长城系汉高山群该群于娄烦县白家滩附近,出露约3.5平方公里,岩性为砾岩、砂岩、页岩夹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此安山岩称为“小两岭安山岩”,其同位素年龄值为17.8亿年,总厚度大于384米。另外,在太原北部关口一带的钻孔中见有300米厚的安山玄武岩和英安流纹岩

7、(上部),亦属于汉高山群,称为“关口火山岩”。古生界古生界地层同省内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的全部地层。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下、中统,石炭系中、上统及二迭系地层发育齐全。其中石炭系、二迭系标准地层剖面位于太原西山地区。寒武系为海相沉积岩,其岩性各地虽有差异,但以碳酸盐岩、泥质岩相为主。下统多为砂岩、页岩、泥灰岩等;中统为页岩、灰岩、鲕状灰岩;上统为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总厚度为164米~346米,自东而西厚度逐渐变薄。分布面积较广,可分三个区:西部娄烦县盖家庄至马家庄一带;中部娄烦县赤泥泉至新庄,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北及东北部

8、,西起阳曲县北小店,东至麻黄沟,呈近东西向分布。寒武纪海侵自南而北、由东而西,因此,寒武纪沉积自中统底部毛庄组开始,以前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