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8《我遥望》教案 语文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8《我遥望》教案 语文版必修1

ID:29382090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2.8《我遥望》教案 语文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 2.8《我遥望》教案 语文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 2.8《我遥望》教案 语文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语文 2.8《我遥望》教案 语文版必修1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8《我遥望》教案 语文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遥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2了解曾卓、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能力,感悟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首诗中的意象。3引导学生学会朴素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三、德育、美育渗透点:1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2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教学重点: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2了解诗作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和主要表现手法。二、教学难点:对诗中意象的把握。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

2、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也不一定人人都认同。三、解决办法: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教学安排]两课时。师生活动互动设计]一、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两位作者的资料。二、组织诗歌朗诵会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补充其他作品。三、讨论各自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四、了解并运用必

3、要的创作方法、技巧,尝试创作新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让我们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中,再一次与人类灵魂中那些最好、最深刻感人的东西相逢。二、放朗读录音(配乐朗诵)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指名学生介绍曾卓生平及创作,教师相机补

4、充。(由于学生对曾卓不太熟悉,教师可适当多做些补充)1作者介绍参见“课文说明”。2写作背景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四、鉴赏分析(一)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二)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三)鉴赏品味内容:1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来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明确:在这首诗

5、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对漫长而充满磨难的一生的超越和感叹都产生在这“回头”的一瞬,正是在这一瞬,“遥望”被改变了方向,漫长的一生变得清晰,年轻时代那个向未来热

6、情遥望的自己又出现在视野里,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因为在两个自己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两个不同的“遥望”既连接了此岸与彼岸,以极大的跨度,写出了一种阔大的人生的沧桑感,同时又使不同阶段的人生呈现出来,历历在目,让人不能平静。只要读者细心体会就会感到,这两种不同的“遥望”,已在诗中成为一种相互的遥望,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不无艰难的自我辨认和对话。2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迷雾”中?明确

7、: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而在第二个比喻中,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之情,因此“迷雾”一词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还可以说,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从中我们听到了李商隐诗的某种回响。(四)品味语言: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相称,这首诗在语言上极其朴素,又极其有功力。如第2节的

8、开始“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语言朴实无华,但读起来却有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之感,因为这其间充实着极其艰辛的人生内涵。另外,诗中的两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它们不仅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意象化了(即通过比喻把时间变成可以遥望、可以看见的具体地点和意象),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彼时”和“此时”内心的情感。曾卓的诗极其朴素、简练,又极其感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