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粤教版必修3

ID:29510743

大小:62.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念奴娇·赤壁怀古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关于苏轼:1.生平:(1037-1101)

2、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

3、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四、诵读词作:  1、诵读: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指导朗读,疏通文字。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3、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学生独自读。五、品析词作:(一)上阕: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明确:绘景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浩大2、这样的景物时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明确:大江东去 浪淘尽   (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       ——时间3、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明确:不是,注释解释。同时还有“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4、“江山如

5、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5、试背上阕。(二)下阕:1、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学生读然后找原句。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初嫁”?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3、围绕赤壁

6、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苏轼建功年龄二十多岁四十多岁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4、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

7、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