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2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2

ID:29565384

大小:159.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1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2_第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2_第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2_第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2_第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测评(B)(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每小题5分)文质论陶东风“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

2、“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

3、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

4、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

5、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总之,中国古代

6、“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选自《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改)1.从文章内容来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B.孔子所说的“文”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解析:B项,“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说法不全面。C

7、项,“对等地位”错。D项,不是“中外文论”,而是“传统文论”。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解析:A项,原文是“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项,原文是“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

8、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D项,“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