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ID:29672678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2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看云识天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增长生活常识。3、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唐代诗人刘

2、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用谐声双关来表情达意因而显得新颖、可喜。那么,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测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一)作者简介:见《基础训练》(二)说明文知识简介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做出

3、科学的说明的文体。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2、说明文的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3)根据写作目的:实用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三、速读文本,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理解。 2、扫清字词障碍。投影显示:(1)注音:鳞(lín)波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绫(lín

4、g)纱   弥(mí)漫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3、梳理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我们还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是过渡句。)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4、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

5、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说明角度发生变化的语句。(3)文中第2段写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与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具体细致的介绍相比,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试具体分析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

6、说明角度发生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下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姿态万千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

7、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床大棉被”,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5、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

8、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