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ID:30171283

大小:71.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7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引导_第1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引导_第2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引导_第3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引导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这些年来,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然而大胆地说,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不负责任地说都合适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教师要成为课堂对话的首席。我想“首席”一词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由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其实,我们在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同时,还应关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导”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引导才是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2、。现结合阅读教学的初读、精读、拓展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化的阐述。一、初读阶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初读是阅读的门户,如果不走进这扇门,根本谈不上深层的感悟。因此,在初读阶段,我们不能“雨过地皮湿”,应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走进文本。然而,教材是纯平面的文字叙述,文章中所浮现的意境与学生的阅历有时相距甚远,单凭学生的经验难以走进文本的意境,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静下心来,细细地咀嚼,才能进入文中的意境,触摸到文章的内涵,为了不使阅读在初读阶段成为一种外在的形式,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媒体,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上的感染,拉进

3、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丰富的主体意境,从而为深层感悟打下情感铺垫。如《三峡》一文,其间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鸣……学生是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去捕捉再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的杰作,为此我在网上找了一些“三峡”的资料,上课时先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的刺激,声音的感染,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其间。课件创设的情境自然地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感知课文意韵之美,无需教师再多的刻意讲解。当然,在引导、点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活教材,努力丰满文本中的意境,使其立体

4、化,形象化,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作者进行精神的沟通、心灵的碰撞。4如在教学《再塑生命》一课,让学生领悟课题“再塑生命”的魅力,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让学生说说“再塑生命”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试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学生有不同说法:我的老师;难忘师恩;艰难的生命历程……教师再引导:哪个题目更好?有了比较才有鉴别。有学生说:原题好。“重新塑造生命”说明海伦原先是有生命的,只不过原先的生命是黑暗、沉寂的,没有希望、快乐可言。而莎莉文老师的到来让她拥有了光明、希望和快乐,莎莉文老师是她的“再生父母”;有学生

5、说:“我的老师”“难忘师恩”只让人想到了老师的作用,而文中写了不少海伦努力学习的内容,所以不合适。原题却兼顾了两者;教师追问:那“艰难的生命历程”行吗?有学生说:这个题目好像更偏向于海伦的学习过程,其实本文主要还是在写莎莉文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换题目,这一换降低了学生直接理解题目内涵和整体感知文本的难度,也为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架构了桥梁。课件展示,身临其境;试换题目,品评比较……都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传递的信息,而且吻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过程中,轻轻松松地走进文本,走进文本

6、的意境,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二、精读阶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也应同样是阅读者,是学习者。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社会阅历不同,对事物认识能力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当然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要把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和借鉴,就得设计多样灵活的环节,引导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积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理解,达成个性化的感悟。1、生活化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超越自身环境和经验

7、局限,利用已知经验探究和学习未知世界。如在教学白居易《卖炭翁》一文时,品味“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一句来感受卖炭翁运炭的艰辛,我就适时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农忙时节干活累时,在田埂、草垛下歇息的惬意,全然未顾及田埂的脏、草垛的乱。学生一经启发,也纷纷谈及跑完长跑席地而坐、草地上一躺的经历。“泥中歇”侧面烘托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42、启发式想象有些文章有一定的“留白”,教学时教师可有效地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充沛的情感,去尝试着填补空白,从而走近作者,感悟作品中的深层情感。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

8、文时,我发现文本受叙事方式的限制未写阿长找《山海经》的经过。我想何不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学生也挺有兴趣,想象肥胖的阿长在烈日下、风雨中奔波、打听、碰壁……历经艰辛为“我”找《山海经》,在学生想象的同时,阿长对“我”的爱也自然感悟到了。3、咀嚼式揣摩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情感牵制学生的情感,不应以教师的感悟替代学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