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ID:30857433

大小:16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4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课题赤壁赋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5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整体把握文本内容。4.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二、过程和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了解其宇宙

2、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重点难点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并能够正确识别出四六骈句;2、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做到知人论世。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三、自学指导(一)、背景材

3、料关于“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它以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

4、、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二)、作者及背景:文学常识: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诗作成就:“苏黄”;词作成就:“苏辛”。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

5、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7分钟)教师出示课件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常识记忆情况(2分钟)赤壁赋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

6、、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作者简历: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

7、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亶 ( d ǎ n )、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