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妈妈”的孩子

教好“妈妈”的孩子

ID:3098568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教好“妈妈”的孩子_第1页
教好“妈妈”的孩子_第2页
教好“妈妈”的孩子_第3页
教好“妈妈”的孩子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好“妈妈”的孩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好“妈妈”的孩子  何谓“妈妈”的孩子?  课间,一群幼儿园的孩子在一起嬉耍,谈起各自的妈妈。  儿童甲说:“我妈妈在医院工作。”  儿童乙说:“我妈妈在银行工作。”  儿童丙自豪的说:“我妈妈就在幼儿园当老师,你们不知道吗?我有几个‘妈妈’哩,王老师是我‘妈妈’,李老师是我‘妈妈’,还有……。”  果然,放学了,在园内王老师碰到儿童丙说:“×××,叫妈妈”,李老师碰到儿童丙说:“×××,叫妈妈”,于是“王妈妈好”,“李妈妈好”,叫着,应着,儿童和老师都离开了校园。  请看下列镜头。  早点开始了,小朋友有的把巧克力,水果分给了“妈妈”的孩子,还有的拿出了娃哈哈,酸酸乳。  

2、“妈妈”的孩子回到了自己妈妈的教室里,小朋友们有的拉手,有的凑前,更多的簇拥在周围,俨然众星捧月,  大家在一起玩,一个孩子不小心碰了一下“妈妈”的孩子,只听到“不跟你玩呗”,“哼”的一声离群而去。其他孩子也鱼贯而跟,喊着“不玩呗”“不玩呗”,只冷落了惹事的那孩子呆呆地站在一旁。  再看“妈妈”的孩子得到的照顾。  站队在排头,座位在前头。4  唱歌是领唱,跳舞是领跳。  上课常提问,回答得表扬。  大则当班长,小则当组长。  坐上发言席,登上故事台。  活动得头奖,平时也优秀。  由此看来,“妈妈”的孩子仿佛是皇宫中的“格格”,校园里的“皇后”,这样的孩子教育难。  难在欲教

3、则罢。  “妈妈”的孩子的妈妈就在幼儿园工作,大家又是同事,孩子和“妈妈”又熟悉了,孩子有了毛病,说轻了不管用,严厉了又于心不忍,万一孩子给自己的妈妈告了状怎么办,早不见,晚见呢,算了吧,对付着过,欲教则罢。  难在“妈妈”的孩子有自豪感。  在孩子的心中,我妈妈就在幼儿园工作,我还有“王妈妈”“李妈妈”哩,有什么事我就告诉她们,你们都比不上我。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孩子的心里老师爱的是我,夸的是我,领头的是我,得奖的是我,我是才最“棒”的。  难在“妈妈”的孩子唯我独尊。  那么这样的“难”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  放纵了孩子。“妈妈”4只顾着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对其子女出现

4、的错误不加以教育,孩子就会无拘无束的由着性子干,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校中不听教师的话,将来走向社会就会我行我素,这和溺爱、娇生惯养导致的后果有什么两样呢?  造成了孩子因环境而变化的失落感。孩子在幼儿园总处“优”中,但这仅仅是三年的光景。一上小学,环境变了,无“优”处了,孩子的失落感随即而来。这种阴影随着时间的推移扫除则罢了,如扫不除就会造成孩子性情的封闭,心里的自卑,无形的设置了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其危害不可低估。  为了下一代,为了“妈妈”的孩子健康成长,这重担就落在“妈妈”的身上。怎样教呢?  首先要打消“欲教则罢”的顾虑。不要认为是同事,就对其子女放宽并照顾。从表面上看好

5、像给同事给足了面子,关系得到了融洽,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对“妈妈”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对他们的成长、学习、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构成了诸多危害。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其他孩子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因为,孩子们总认为老师讲面子,不公平,表面上听老师的,心里总是不服气,这对老师的自身威信也是一种损伤。  其次,既是妈妈,又是严师。既是妈妈,就要像妈妈一样呵护孩子。给孩子一个个诚挚的微笑,给孩子一次次爱的抚摸,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妈妈就在身边。“妈妈”的爱还是家庭和幼儿园相互教育的纽带,因孩子的妈妈就在幼儿园工作,和“妈妈”交流的机会多,孩子在家庭中、幼儿园中的好与不足,通过双方交流,

6、做到各自成竹在胸,然后双方在恰当的场合、地点,好的表扬奖励,不足的引导改正,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又是严师,就要像教育其他孩子一样不迁就,不让步,不姑息的严格要求“妈妈”的孩子。在面向全体小朋友的同时,“妈妈”4的孩子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苗头”,这是他优越感的自我表现,对这些“苗头”“妈妈”要一一地看在眼里,一旦发现,决不迁就。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有可能认为有自己的妈妈“撑腰”,或哭闹不接受批评,或干脆去找自己的妈妈。这时妈妈和“妈妈”要及时沟通,做到不让步,不姑息。经过这样耐心又严厉的教育,孩子的优越感就会慢慢淡下来,就能和其他孩子一样严格约束自己了。  再次,搭建平等平台。上课

7、提问,回答问题,一视同仁。在面向全体同学,给予同等机会的同时,可联系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妈妈”的孩子从互助、友善、礼让、孝敬、独立做事等方面或提问,或回答,有的放矢的因异而教,使孩子从循循善诱中得到启发和教育。画画、手工制作,老师一边指导,一力将“妈妈”的孩子的作品与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教师帮助他们取长补短,这样,孩子间的共溶性增进了,也培养了动手动脑,独立做事的能力。区角、体育等比赛时尽量让“妈妈”的孩子扮作尽可能发挥优势的角色,但有意不让“出风头”,让更优秀的小朋友展现的更好,这样一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