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ID:31006425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5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_第1页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_第2页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_第3页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_第4页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摘要:常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常州市产业结构没有全面对接、专业设置产业内分布比例不协调,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设置缺乏对产业结构的实践关照、专业设置随意性大。要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6所高职院校必须增强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意识,根据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协同建设专业集群,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准生态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张秋玲(1973-),女,山东巨野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D/2011/01/007

2、)、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项目编号:CDGZ201100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44-02  宏观层面,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代表的常州高职教育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享誉全国的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常州模式”7,成为江苏省高职教育发展的靓丽名片。但在中观层面,其专业设置与常州地方产业结构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削弱了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能力。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特色专业,形成高职教育中特色鲜明的“常州品牌”,是当下常州高职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  

3、一、常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分析  至2010年,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共开设专业120种、185个专业方向、344个专业布点,平均每校57.3个专业布点,涵盖教育部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19大类中的12个大类。  表1显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4个专业领域是6所高职院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热门专业,布点数都在35个以上,占布点总数的67.15%。2010年,四个大类专业的在校生共31974人,占全部在校生的53.2%;四个大类专业招生人数共12800人,占全部招生的68.8%,与这几年常州市重点发展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吻合。由此可见,常州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常州市产

4、业发展高度相关,基本上形成了以制造、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4个专业领域为主体的专业结构。  二、常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趋势  常州市产业结构格局呈现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日趋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第二产业产值仍然是比重最大的部分(平均为58.19%)、第三产业上升最快的显著特点(见表2)。产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相对国际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的农业低于5%、服务业高于60%的国家相比,常州市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7  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来看,推进第二、第三产业优化升级是常州市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智能化、系统化、集成化、多功能化、低

5、碳环保是常州市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常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1.存在的问题  常州市高职院校现有许多专业与市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基本一致,但专业整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在:  (1)没有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由表1可知,就常州市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比重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最低,且稳中有降。但第一产业作为常州三次产业结构中的一员,在常州市经济发展仍占有重要基础地位,并且是支持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而在6所高职院校的344个专业布点中没有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  (2)面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常州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

6、协调。2010年常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4:56:40.6,2010年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在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0.1:59.9,招生数量在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7.9:52.1。单从数量对比来看,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比例过高,对应第二产业的专业相对不足,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则没有。  图1显示,目前常州市第二产业依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其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推动力较强,第三产业从业比重增幅较快,其未来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仍有发展空间。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决定着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常州市未来人力资源的流向必然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7第三产业,即是从生

7、产部门转到非生产部门,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到知识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的产业。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常州高职院校面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与常州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协调,从而导致面向第二产业的毕业生数量不足,而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  (3)面对常州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态势,常州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全面及时调整。对于新能源产业,只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