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与意境

浅析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与意境

ID:31153172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浅析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与意境_第1页
浅析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与意境_第2页
浅析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与意境_第3页
浅析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与意境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与意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与意境  摘要: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学体裁,诗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由此可知,优秀的诗歌,意象鲜明,意境深邃,传之以情,给人以美。在高中教学实践中,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意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逐而进入意境,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领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

2、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中诗歌教学意象意境  一、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外在表现,是诗歌的躯体;意境是诗歌的内在灵魂,是诗歌的生命。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诗歌创作中,首先要注重意象的选择或者构建,其次要强调意境的营造或者深化,这样诗歌才能传形、传神、传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是阅读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深入把握,才能深入作品感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悟,感知作品的真情实感,

3、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义上鉴赏诗歌,感悟艺术,拓展空间,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  二、初步感受诗歌意象  诗歌是一泓由诗人的心灵、才智、良善汇聚而成的清泉,是诗人丰富情感的产物,但是这种情感不是虚无缥缈的,其往往物化在诗歌的具体感性形象之中,这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之一,分解开来看,“意”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象”则是指诗人“意”所依附的客观主体,即相对主体而言的客观物象。所以,“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首

4、先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象,只有对诗中的具体意象有了深刻体验,学生才能深入把握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情感体验,才能真实地感知作者的喜为何物?哀为何物?叹为何物?嗔为何物?如在诗歌鉴赏中,要掌握以下最基本的意象。月――思乡,怀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鸿雁――思乡怀亲,

5、羁旅之悲(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柳――离情依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芳草――离恨(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芭蕉――孤独与忧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乌鸦――衰败荒凉之兆(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等等。这些意象能让读者产生丰富想象。它们具有特定的含义与象征,已经内化为一代又一代诗歌读者内心固有的情感基奠。4  三、立足意象,进入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造境,有写境

6、,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不难看出,进入意境,必须立足于意象,如他所列之有我之境――“泪

7、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意象就是落花、乱红、秋千、孤馆、寒春、杜鹃、斜阳,感知这些意象,我们才能进入有我之境,能以我观物,真切感受作者的孤独、无助、凄凉,然后“物皆著我之色彩”,我占主导,物由我化。再看他说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意象就是菊、东篱、南山、寒波、白鸟,再加之动词“下”、“见”、“澹澹起”、“悠悠下”,我们感知这些意象,就会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他所营造的意境中,“以物观物”,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8、”的效果。就如神秀和慧能的对诗,神秀曰:“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对曰:“4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者为有我之境,后者为无我之境,皆因为意象而起。前者有具体的意象,后面直接由意象进入意境。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认识、归纳意象,感知体验意境,带领学生沉浸于诗人所创设的意象中品味诗歌意境,同时,要站在艺术世界以外的实用世界看世界、看诗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