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ID:31171951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_第1页
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_第2页
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_第3页
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_第4页
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本文以茅盾的《风景谈》为例解读文章写作的背景,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风景谈时代背景阅读理解《风景谈》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茅盾的著名散文,与稍后写成的《白杨礼赞》合称为姊妹篇,成为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口皆碑的名篇,是被选入中学或大学语文中的典范篇章。其主题都是赞美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延安为中心的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解放区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赞美了延安抗日军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但通篇文章的主旨

2、却表现的极为含蓄,委婉,通篇根本找不到任何直接赞美共产党和延安的字眼,令今天的读者难以理解,为什么赞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不直接表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本篇所要探讨的主题:从《风景谈》谈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5  一篇文章主题思想的表现,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写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只有弄清了文章是作者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处在何种的心境之时写出来的,这才是我们正确阅读理解的根本。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作者茅盾的简历,了解一下他的思想,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我们就能正确理解《风景谈》,

3、可以深刻的理解写作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茅盾1896年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其父母具有开明思想也重视新学,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茅盾童年时代,就深受母亲的影响,接受了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教育。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小时候不仅读到了国文、算术和修身教科书,还喜欢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书。广泛的阅读学习使从茅盾小便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早在1921年初,茅盾在上海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抗战爆发后,新疆主政者盛世才提出了反帝、亲

4、苏、清廉、和平、建设、民族平等的六大政策,茅盾受其迷惑,奔赴新疆。1940年,新疆的军阀盛世才独裁面目日益显露,茅盾深感失望,想法离开了新疆,经兰州、西安抵达延安。就是在延安他亲身感受到了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平等民主自由气氛。在昏暗的窑洞里,与毛泽东进行了畅谈。我们今天见到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高层领导干部在延安时期的照片,也可清晰的看到他们丝毫没有任何特殊化,一律粗布棉袄,从中也可感受到当时延安的平等民主气氛。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5,官兵平等所爆发出来热情使抗战时的延安到处弥漫着积极奋发

5、向上的精神。耳闻目睹的一切使茅盾感受很深。因为茅盾是党员,同年10月,党组织的决定派茅盾到重庆,担任战时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加强国统区文化战线的工作。茅盾欣然接受了党组织的决定,离开延安到重庆。重庆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整日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甚至利用职权大发国难财。国民党官僚们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过着贪婪无耻、穷奢极欲的生活。外有侵略者重兵封锁,内有蒋介石个人独裁,加之国民党官僚豪门敛财,国统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心涣散。这一切同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形成鲜明对

6、比,颓败不堪的现实让茅盾感到彻骨的心寒。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向往。不时地产生想讴歌赞美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的冲动,但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然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从骨子里不甘心让共产党发展,处处限制共产党,对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民主人士也大肆暗杀,直至后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白色恐怖下的重庆,如果公开发表讴歌赞美延安抗日军民的文章,必将招致杀身之祸。在此情况下茅盾只能用艺术手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不了解这一历史事实,不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难以准确把握理解《风景谈》。

7、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只有详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家的思想才能做到准确的阅读理解。  既然不能公开书写讴歌赞美延安抗日军民的文章,茅盾只好另辟蹊径,来满足自己的写作冲动。《风景谈》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风景”里的人,也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爱屋及乌。祖国的大好河山里名胜古迹、名川大山数不胜数,而作者却名为谈风景,写的却不是这些胜景,因为作者心里有景。  文章通过描写六幅画面的美含蓄地讴歌赞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下面就这六个场景的写作顺序及内在关系进行一下梳理。首先第一个被普遍称为“沙漠驼铃

8、”。茫茫沙漠在人们眼里一般是枯燥荒凉没有生命力,但当有人“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带领“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行进在沙漠中时,沙漠变得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有了人才有了风景。正如文章所说“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5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有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