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品读需咀嚼

佳作品读需咀嚼

ID:31387707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佳作品读需咀嚼_第1页
佳作品读需咀嚼_第2页
佳作品读需咀嚼_第3页
佳作品读需咀嚼_第4页
佳作品读需咀嚼_第5页
资源描述:

《佳作品读需咀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佳作品读需咀嚼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文化随笔《咬文嚼字》中这样定位“咬文嚼字”: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由此可见,作为文本组成的形式部件,语言文字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对文本的阅读、赏析和品味只有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才能“步入文本深处”,才能真正逼近作者之言所寄托的“心声”,才能实现与作者情感上的契合。  作为写景抒怀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特定心境和人生际遇下情感外化的产物。因

2、“不宁静“的心绪的触动,作者独自走出家门欣赏“荷塘月色”“月色荷塘”“荷塘四周”之景后实现“超出平常的自己”的超脱,内心的悒郁得到片刻消解后获得的“淡淡的喜悦”。文笔所及,看似静态的文字,实则质感与温度俱佳,精心品读如饮仙露琼浆。下面从文字咀嚼的角度入手,去品味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思和韵味。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音美  语音是语言的表层要素,解读文本的语言,语音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语音的音韵、节奏、旋律不同折射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也不同。  音韵是由声、韵、调三个部分组成,文学的语言常常运用音韵独特的表现形式,以收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3、《荷塘月色》音韵方面最富特色的当属使用了大量的叠词:荷叶密度的“田田”,荷叶深度的“层层”7,荷塘广度的“曲曲折折”,树木之多、夜色之浓的“蓊蓊郁郁”,树丛茂密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等,一篇文章使用了三十多个叠词,这些叠词不仅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乐感,强化了文章的抒情性。  节奏是语言长短、高低、轻重、疾徐等构成的语言节律。文体不同,作者寄托的情感不同,语言呈现出来的节奏就不同。作为表现朱自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的文章,因为情思所囿,所以没有音节高潮处的激越

4、和奔放,只有似江南水乡潺潺流水般的舒缓和温润,婉如一曲小夜曲在读者心田涓涓流淌。正是这样,《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总是“淡淡的”“恰到好处的”:“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色”是“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山”也是“远山”,而且“只有些大意”,不是“酣眠”,而是“别有风味”的“小睡”。言为心声,这样的节奏与作者的心境是相契合的:热闹的蛙声,江南采莲的欢快,月色与荷塘的相映成趣。面对这些,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也可以得到暂时的释怀。而作者在绘景状物时,除了色彩和画面的搭配,还把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构成句式的参差错落,以增

5、强节奏感。  旋律是文本的语言在表现作者思绪情感时,随着情思的变化而变化,而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作者或喜或愁,或悲或乐很好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出门――小径――归来;荷塘――月色――荷塘四周,从里到外,由近及远。正是在这种时空转换中把作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而这种旋律的变化也把作者由“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的心路变化历程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7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音不是单纯的代表文字的声音,其背后隐藏的是作者寄托的“此时此地此景此情”引发的情思。随着音韵、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

6、也在随之变化。从这个层面上说,对“言为心声”之“言”的关照是不可小觑的,它是我们触摸和感受作者心灵律动的一个关键点。  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法美  文法包括词法和句法,指文本追求的字词贴切、生动传神和语句的构成法则。凡是经典,除了注重思想的历史厚重感和普适性意义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在遣词造句用语方面有精当之处,像“一字千钧”“一语中的”等形象说明选词用语对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的作用。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关于“推”与“敲”斟酌的佳话,孔乙己的一“排”与一“摸”,祥林嫂眼

7、睛的“间或一轮”等等,都是写景状物摹形绘人的典范。不同的文本正是借助这些经典词句才把所写的对象深深地烙在读者记忆的深处。  《荷塘月色》在用词造句方面也是匠心独运,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审美特质。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写,不直写月色,而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叶子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化静为动,让人看到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杨柳的倩影似一位绘画高手在挥毫泼墨,把它“画”在荷叶上,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7  除了景物的

8、描写注重炼字,文章还有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用笔,却情味无穷。“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中的“觉”字,如果去掉则是一种真实的状态,而就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现实而言,作者仅仅是渴望成为自由的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