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何?德育何为

德育为何?德育何为

ID:31392603

大小:118.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1-09

德育为何?德育何为_第1页
德育为何?德育何为_第2页
德育为何?德育何为_第3页
德育为何?德育何为_第4页
德育为何?德育何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育为何?德育何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德育为何?德育何为  摘要:德育的合法性在当前社会中遭到普遍质疑,其原因则是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一方面是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规范尚未确立,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过于彰显。德育想要摆脱困境,首先应该力图实现社会和解,同时人们还要在个体观念和社会制度两方面进行切实理性的改革。  关键词:德育;社会转型;失范;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1-0060-05  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在质疑当前德育的实施效果,然而在质疑的背后却是整个社会对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漠视,极少有人去

2、反思与追问德育陷入困难境地的原因。社会的“冷漠”一方面说明理论界就道德问题的探讨与争论似乎缺乏热情――“道德”成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物自体”;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德育问题的复杂性――“道德能否可教”、“道德如何行教”等命题本身便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专深而精微的考辨;同时,由于缺乏概念共识,许多关于“道德问题”的争论最终流于言人人殊的局面,在许多人看来,“德育”仿佛不再是一种现实社会活动,而是一个毫无生机、僵化濒死的旧时“遗物”14,唯恐避之不及。换言之,唯有转变社会舆论(特别是理论界)对当前德育的冷漠态度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帮助德育摆脱目前困境,并为之提

3、供文化土壤与思想氛围,以促进德育的发展。  德育问题在目前似乎面临着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式”的矛盾:一则是人们急于摆脱现实的困顿而在相关领域中引入了各种时髦的外来理论,这种“乱花迷眼”的声势使得其中的参与者目不暇接、左支右绌,最后陷入“理论陷阱”而迷失方向;另一则是外来理论的引入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人们普遍感到整个社会的底线仍在下行,更多的人开始质疑德育存在的合法性。反思德育中的“悖论”,我们应当承认:一方面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形势与群体诉求,人们已经很难给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则要潜心思索同时利用理性思维这一“批判性武

4、器”来认识并缓解德育难题,从根本上说,“批判性武器”的首要目标则是对德育本质的追问。  一、关于“德育本质”的追问  在哲人海德格尔看来,人们“对‘在’的领会首先而且多半是浮动在一种不确定的含义中却又可靠而确定地停留在现实知识里,对‘在’的领会因而各次处于其级别中时都是昏暗不明,隐而不显的”。换言之,事物的不确定性以及本身的复杂性提醒人们想要使其“摆脱隐蔽之镜”,就必须对原来被当做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物加以追问,而“追问是对我们的此在从最高级别将其保持在力量中的事物加以尊重的‘真的’与‘对的’唯一方式”[114]。这就是说,想要深刻地把握某一事物,就

5、必须对这一事物的本质进行批判性探讨,这是因为对这一本质追问的越真,事物便越能对人敞开其内在肌理,我们便能得以领会到其不折不扣的确定性的原初意义。当人们面对德育困境时,首先应该抓住的便是德育的本质,现实场域中许多争论往往因忽略了对德育本质问题的追问才使得彼此的交流陷入自说自话并莫衷一是的境地。  1.道德本意:客观见之于主观  事物的本质是指其本身具有的,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印象相区别的更为深刻和重要的东西。本质问题往往是隐而不彰的,然而事物的复杂性一方面增加了人们把握其本质的困难,另一方面则暗含着认识途径的多元化。从梳理“道德”和“教育”的内在

6、涵义入手,我们便能够找到一条就德育的本质进行观念与理论解读的认知途径。“道德”本身是一个需要仔细厘定而难以遽下结论的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道德”一词,然而对其涵义则缺乏明断。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厘定了“公德”和“私德”的概念,前者是指“人类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主要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公共观念;第二,纪律习惯;第三,组织能力;第四,法治精神”[2]。在一定意义上说,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道德”,无论是其表层所指还是深层语意均偏重于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涵义近于梁漱溟的“公德”一词。换言之,从概念的所指与能指以及社会对其的认同感来

7、讲,“道德”可以被看做是一套人们参与公共生活时应当遵守的外在基本规范,它是一个文化系统对其成员素养提出的特殊要求和内在规定。  道德不仅是一种外在规范,还同样具有主体性格,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道德无外乎是个体采用的一种协调自身与周边世界复杂关系的内在准绳和心理尺度。质言之,道德是客观与主观复合的产物,它既具有主观色彩,又具有客观意义。道德的主观色彩表现在“道德”14完全是个体自由意志的体现,是基于自身内在心理判断而施加于外物的态度与方式,“真正的善恶是要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自由意志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它超越于善恶之外,在善与恶的彼岸……自由意志肯

8、定是要选择的,具有道德意义的选择就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3]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个体的行为是出于外力强迫时,我们便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