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类义词

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类义词

ID:31402295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类义词_第1页
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类义词_第2页
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类义词_第3页
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类义词_第4页
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类义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类义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正确处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类义词古汉语里有一类词,它们有共同的义素,所以这类词有同义的成分;但它们的外延又不完全相同,所以又不能叫做同义词。语法上给这类词一个专门的称谓,叫“类义词”。构成类义关系的一组词,其所指不是同一对象,而是同一事项的各个不同部分或者不同的方面,其意义范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对立的。简单举例来说,像《孟子二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与“郭”,便是这种类义词的关系。“城”指内城,周长小;“郭”指外城,周长大。所指非一。再如《论民本》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鸡豚狗彘之畜”一句“豚”和“彘”的关系,“豚”在先秦指大猪,“彘”指小猪,

2、也是同类但不对等的关系。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提出过“浑言”和“析言”的概念。“浑言”是泛指,“析言”是特指。这对概念可以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说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的“城”,与“郭”对举,特指“内城”,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中的“城”,与“池”对举,则泛指内、外城。古汉语语义分割较细,类义词中的成员常用“特指”义。而类义词的辨析,对中学古诗文的教学有很大帮助。以《崔杼弑其君》为例。“夏五月,莒子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

3、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於庙,弗许;皆曰:‘5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粲幸?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一段。这一自然段中关于崔杼“生病”,前后用了不同的表述,第一次出现是“崔子称疾不视事”,第二次出现是“君之臣杼疾病”。从“疾”到“疾病”的变化,既是继承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笔法,又是反映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的需要。“疾”和“病”是一组类义词,“疾”指一般的生病,而“病”常指病得很重。崔杼因为心怀鬼胎,预谋弑君,所以“称疾不视事”,欲引庄公探视,“疾”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因此,不必很重就能让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庄公前来问候

4、。但当请君入瓮之策已实现,面对庄公“三请”之命,在宗法和伦理上处于臣服地位的崔杼,实际上是不得不以臣子的身份执行的。这当然有悖他的终极目的:置庄公于死地。所以,崔杼的甲士向庄公回禀:“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什么样的病让一个臣子连听命的能力都被侵蚀了呢?可想而知,这个“疾病”绝非之前的“疾”,只有非同小可的重病才能让“不能听命”这个说辞表面上听来还差强人意。这样一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瞬间明朗,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还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的魅力。曾入选中学课本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扁鹊对蔡桓公病情的诊断从“君有疾在腠理”到十日后的

5、“君之病在肌肤”再到又十日后的“君之病在肠胃”,从“疾”到“病”用词的变化,绝非偶然,亦非等同,它反映了桓公病情的逐日加深,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效。《论语》当中有两则孔子的病中物语。一则是《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另一则是《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5这两则中都用了“疾病”,但意重在“病”,就是说“孔子病了,病得很重”,所以子路才有“请祷”以除疾,“使门人为臣”欲办丧事的打算。可见,“疾”和“病”这组类义词在古汉语中所承担的职责是不同的,只有把它们的差别弄清楚,头脑中有区分的意识,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的表义,进一步探及文本的深义。现代汉语“

6、贫、穷”连用,和“疾、病”连用一样,用泛指义,看作是同义复合,意义无差别。但在古汉语中,“贫”和“穷”也是一组类义词,各有特指。“贫”的形旁是“贝”,从造字即可看出,意指缺乏“衣食钱财”,与“富”相对。而“穷”,则重在指“不得志,不显贵”,缺乏仕途上的机遇和认可。《孟子?尽心上》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很明显,“穷”与“达”相对。所以,《送东阳马生序》当中说:“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孔子游说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幸在陈地绝粮。弟子病饿交加,夫子以“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相安慰。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

7、屈原感叹:“?饔翥ㄓ?髻奄猓?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而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则感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旷达和自励分明源于仕途的失意。孔子、屈原、王勃却藉此给人以无穷的正能量。我们同情贫穷,但我们不赞美贫穷,更不愿坚守贫穷。显然,孔子的“君子固穷”、屈原的“独穷困乎此时”、王勃的“穷且益坚”之“穷”绝非绝粮之类,而是心怀壮志,却无以舒展。也正因为如此,“君子固穷”、“穷且益坚”八个字才成为后世千千万万失路英雄的座右铭。可见,在古汉语中,“贫”和“穷”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