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

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

ID:31471420

大小:24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_第1页
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_第2页
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_第3页
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_第4页
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作者:陈 军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2期  一、认识    “目标预设”的“预”是教学的预判,而“判”的含义有三:一是判断,即学生学这篇课文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其心理期待又是怎样的;二是判分,即这篇课文的学习与前边教学以及与下一次教学的联系与区别;三是判定,即学生的学习一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基础是“判断”,抓手是“判分”,难点或说最高境界是“判定”。未行动之前的判定行动大多是老爷子的功夫。这一点办法也没有,要靠智慧和经验。预,何止是预判,更多的是一种期待,称为“预期”。而期待的起点便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换句话说,三维目标是预设的立意前提和思考基础,因此说是

2、“目标”的“预设”。  “教学生成”是本色的姑娘,不需打扮也经不起打扮。“不需打扮”是说任何一种教学、一节课的教学都会有“生成”,至于生成了什么,谁也说不准,也叫做教学自然形成的状态;“经不起打扮”是说在错误理念指导下刻意于此,必然适得其反,“教”不达“意”。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了一个高潮,你打扮它,强化它吗?若此则离开了课文轨道。还有,即便是教师满意的生成点顿然产生,也还要三思而后行或不行,因为“教师满意的生成点”是个别学生的智慧或教师的自我欣赏,不一定切合全体同学(或大多数同学)思考的频道。因此,生成,难也矣哉!它是冬天阳光下娇娇绿叶上的浅浅脉丝,是蓝天晴云周边的一抹呻吟着的夕照

3、。不管怎么说,生成很美,“生成”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这样说,无非是说教学其实就是写诗,要注重诗眼的预设与生成。  “预”有难度,“生成”也不容易,关键在一个“设”字。设,是艺术,是课眼(诗眼),设在其时,设在当口,理想生成状态就会呈现,教学目标也就能够达到。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预设”。下面只结合个人的体会力求讲几条通则。    二、操作    “设”,主要致力于三个阶段的构建。  “生成”是思考的激活与激发,是见识的拓展与创新,当然,更是理解的深入与准确。思考、理解、长见识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空间里展开的,这一特定空间的特殊之处是师生群体共同参与并

4、营造的话语情境。上课,就是在这个语境里对话;对话,又旨在丰富和提升这个特定语境。而对话的本质就是思想、思考、思维的交锋。基于这样的体认,我追求的和赞赏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讨论和争辩。围绕课文讨论与争辩的一般境界是师生互动、交流看法、扬长补短,最高境界是由于师生的一般讨论而唤起学生个体进入自言自语的学习状态,即自我讨论境地。不论一般的互动还是个体的自动,教学的巧设总是重要的。  我比较注重于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类型的目标预设和教学生成。实际上,这也就是一堂课的三个阶段。  一、进入文本初期,在认知目标上拎出一个思考引爆点。  读任何一篇课文,都得了解全文大意,对课文写了什么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5、在目标预设时,基本上是一句话:“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意。”这个预设是正确的,但生成思考的冲击力不强。即便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也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思考注意力“吊”起来。我曾经三次教朱自清《春》,其中,就第一条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两次比较大的变化:    “第一次”教时,实际上的重点是朗读,找出相关描写的词句,然后写出几幅画面的内容。一节课基本上分为两半:前半段读课文并校正,概括内容要点;后半段重点欣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句。  “第二次”教时,基本上是依照“第一次”教学路子,在讨论重点句时,一方面重点讲析“盼望着,盼望着”所表现的无比期待的心情,一方面发现“脚步近了”更具有总拎全文的价

6、值。  把教师个人发现的教学点转换为目标预设的内容,便有了“第三次”教学的问题设计了。如果还是一上来就从“盼望着,盼望着”入课,顺其势应是对词里行间所流溢的人物情感进行分析;而基础目标不是把握情感而是概括内容大意。因此,“脚步近了”在总拎全文上是不能舍弃的思考制高点。“脚步”显然是所写的春景;“近了”则化静为动,使各幅春景组合成运动前行的画面,“近”的最具体注释就是各段中生动的描写文字。当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在文中搜索,也很容易地加以归拢。教师要加以点示的是怎样把“脚步”问题解决得更周全一些。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一次”的目标预设只是确定了一个思考范围,由于有“朗读”和“

7、概括”两个操作点,实际上朗读并未透进去,点染一下后即转入“概括”。“第三次”改变的是把范围变成了思考的凸点,起到了引爆作用,即由此一“点”而带出相关内容。由此看来,“范围”并不能看做是教学目标,因为“目标”是指在这样一个内容范围内使学生做出什么并在思考能力上依凭什么而得以“生成”的行动指向,这样的“目标”才是值得“预设”的能够促进“生成”的目标。指向“范围”,仅仅是要求学生朝那里去想;指向“思考点”,则是引导学生依凭一个具体抓手朝那里去想。显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