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ID:31488391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_第1页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_第2页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_第3页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_第4页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本文以宣传中国饮食文化为出发点,从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通过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能促成文化的友好交流、互补与兼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17-02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

2、这种具有不同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被称作为跨文化交际。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来华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将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地理位置和宗教等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饮食文化一种非语言文化,更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不仅能增加对外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有效地避免一些文化冲突和语言交际障碍,以达到增进了解、促进交流的目的。  一、饮食观念的不同6  受地域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中西方饮食观念也是不

3、尽相同。西方人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重视食物的营养成分,讲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比如脂肪、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量和构成比例。甚至有的西方人会拿着科学菜谱去超市挑选自己的食材。在制作菜肴时,营养也是他们首先考虑的要素,其次才考虑菜肴的“色、香、味、形”等要素。西方人的这种饮食观念与西方整个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西方哲学思想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以事物之理为研究对象,而事物之理常为互相连贯的形上学理,从而结成了形上哲学。一方面,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了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等方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发

4、展。西方饮食力求口味清淡,注重膳食均衡,早餐往往是鸡蛋、牛奶、面包再加香肠,营养均衡,热量充足;午餐往往是自助餐;晚餐通常是面包、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简单又丰富。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料的数量和营养搭配,甚至在西方人的厨房里,经常可以看到天平、计量器之类的工具。纵然有这些用心的搭配,但在味道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6  中国则是一种感性或美性的饮食观念,注重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味道是衡量菜肴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其思维方式倾

5、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看成是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菜系多样,口味丰富。对于菜肴的制作过程也特别讲究分寸,就是菜肴的整体搭配,追求菜料与配料和辅料的味道的完美融合,相互渗透。另外,中国菜肴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八大菜系具有百菜百味的特点,菜肴讲究味道的美好、融合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质量和丰富,甚至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厨艺。俗话说,“民以食为先,食以味为先”。中国人的饮食强调的是味道的相互调制,整体融合,追求的是一种在视觉、味觉、触觉上难以表达的“意境”。但是,

6、中国菜肴不太注重菜的营养充分,以及合理搭配,他们认为只要口味好,便可称之为佳肴。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很快辨别出菜的“好坏”,分出菜的“优次”;然而如果要说出问为什么“好吃”,为什么“不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难以表达清楚了。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  二、饮食对象的不同  在中国的汉字里,“菜”为形声字,与植物有关。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了六倍。中国的饮食以素材为主,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北魏的《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

7、素食食谱,里面介绍了11种素食。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日常食品,在平常的饮食菜肴中占主导,只有在春节或重大节日时,荤菜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这与佛教文化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把动物看成是“生灵”,视植物为“无灵”6,这种思想表现在饮食生活上,则表现为主张素食主义,甚至延续到今天。但是,西方人一直秉承着游牧和航海部落的文化习性,生活方式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主张荤食主义,食物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等。这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使得中西方人身体体形的变化,有人甚至把中国人称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