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数学八上2.7《勾股定理的应用》word教案.doc

苏科版数学八上2.7《勾股定理的应用》word教案.doc

ID:31646494

大小:18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6

苏科版数学八上2.7《勾股定理的应用》word教案.doc_第1页
苏科版数学八上2.7《勾股定理的应用》word教案.doc_第2页
苏科版数学八上2.7《勾股定理的应用》word教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苏科版数学八上2.7《勾股定理的应用》word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7勾股定理的应用2.7勾股定理的应用(1)教学目标: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2.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2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

2、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底端也滑动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所以梯子的顶端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0.61m的结论等);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中感受用数学

3、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2.探索活动问题一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问题二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①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②因为梯子顶端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动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③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

4、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m,即顶端下滑2m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8m,即底端电滑动2m等。教学中不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3.例题教学课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习题2.7第4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

5、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4.小结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2.7勾股定理的应用(2)教学目标: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2.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

6、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数学内部的应用.课本设计用勾股定理探索一些无理数的活动,与本章第1节的“实验”,第2节的“由古巴比伦泥板上的一组数画三角形”相类似,都是为了使学生不断地感受“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2.探索活动问题一在右图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可知x=,根据已有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与这个三角形有关的数据信息吗?两个锐角都是45°,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周长是2+,斜边上的高、中线是.问题二你知道与右图的三角形有关的哪些数据信息呢?问题三如果要知道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有

7、关信息,你认为至少需要哪些信息?与同学交流]问题一是把情境创设中的问题拓宽,为问题二、问题三作铺垫.通过对问题二、问题三的讨论交流,使学生主动地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中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把解斜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3.例题教学[来(1)例1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变换问题的条件(比如等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6cm),以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相互关系;(2)例2是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判定条件的综合应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4.小结从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直角三角形与等

8、腰三角形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