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预习习惯的培养

谈谈预习习惯的培养

ID:31685167

大小:61.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谈谈预习习惯的培养_第1页
谈谈预习习惯的培养_第2页
谈谈预习习惯的培养_第3页
谈谈预习习惯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谈谈预习习惯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谈预习习惯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历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已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学好语文知识,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教书育人的需要。而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不仅是教学艺术,也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方面的几点做法:一、教给预习方法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学生开始不会预

2、习,因此应该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酌情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在预习课上,老师可以用一篇文章做例子,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方法一般是:(一)、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大禹治水》这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谁?为什么要?结果怎么样?……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

3、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华罗庚》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和《华罗庚》的资料,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以及他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

4、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五)、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六)、完成练

5、习,检测预习效果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通过完成练习情况学生能自我检测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二、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设计预习提纲的原则是:①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②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所以设计的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③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思维。④预习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

6、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宣布预习要求,可以老师讲,也可以用大屏幕显示。开始预习之前,要让学生复述或读一读预习要求,再让学生说一说,对预习要求不清楚的,教师讲清后,方可组织预习。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无论采

7、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我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达到预习要求的以示鼓励,从而激发学生下一次预习的兴趣。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