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

ID:31761294

大小:56.4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7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_第1页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_第2页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_第3页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_第4页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一、研究背景我在20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对一个问题回答不出时,我就会又提出几个问题,试图用这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问题。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学生均事倍功半。怎样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们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学功能,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

2、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

3、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理论依据1.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4、,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四、研究的目标1•研究目标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1)精心设计问点①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

5、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是能打动学生的心。②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③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

6、各种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④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找到它们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律。(2)把握提问火候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3)选好提问方式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女口,知识型问题

7、、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如何实现有效操作。(4)及时给予反馈有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5)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有人打过一个比方: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良好的情感氛围,

8、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①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②尊重学生的提问权。(6)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实验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