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

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

ID:31912634

大小:3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6

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_第1页
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_第2页
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_第3页
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_第4页
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时期“东学西渐”中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以《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为例作者:傅悦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10期        该文通过语料库辅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呈现出摇摆的特点,而这恰恰是译者在不同制约因素构成的序列中进行优选的结果。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当客观分析这些因素,从而在原文风格和读者期待中求得最佳平衡。        【基金项目】本文受安徽省教育厅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sk016),安徽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文科

2、类)项目(项目编号:SKQN1007)和“第二批安徽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2303301-0242)的联合资助。        一、引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面临的一项难题,而译者的翻译策略直接影响着“东学西渐”的成效。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一直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窗口之一。方兴未艾的《论语》等典籍英译研究对于如何更好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于丹心得》作为近年来引起中国读者广泛共鸣的读物,其在西方的译介同样值得深

3、入研究。        2006年11月《于丹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在短短的五年间经过了共计41次印刷。仅截至2008年,其国内销量就已突破500万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而该书在海外的译介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10年7月,该书共签海外版权33个,涉及28个语种、33个版本,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繁体、韩、日、英、德、意、西、荷、法、葡、希、挪威、芬兰、瑞典、冰岛、印尼、匈等17个语种的22个版本,实际印刷18万册,版权收益到账203.9万元人民币,相当于销售中文版64万册的利润。英国提交的年度销售报告显示《

4、于丹〈论语〉心得》的英、欧、美以及亚太地区的精装版已于上市半年后售罄,共计2.3万余册,该书在法国翻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曾连续12周上榜,最高第2名,最低第9名,截至2010年7月,法语版已销售5.4万册。无论是版权签约数,还是实际印刷数,《于丹〈论语〉心得》均创造了近年来中文图书的最高纪录(人民日报:2010)。        由爱丁堡大学教授迪星(EstherTyldesley)翻译的《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自从2009年面市以来,受到了中西方读者的热评,也引起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在亚马逊读者评分一栏中,它获

5、得了四星半推荐(共五星)。加拿大作家布莱恩·格里菲斯(BrianGriffith)在针对该英译本的评论中写道,于丹的文字代表了一代人审视传统原貌的全新眼光。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的专访时,于丹也表示,译者传递了原作的态度,即朴素而温暖的,自己很满意。...        二、汉英翻译策略的优选论分析        优选论在翻译策略决策中的应用前景。衍生于音系学的优选论OT(OptimalityTheory),最初由语言学家AlanPrince和PaulSmolensky于1993年提出,它有别于传统的以规则为主导的

6、推导,而是基于制约条件的研究方法。优选论经Prince和JohnJ.McCarthy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的其它领域,如句法分析和语言习得研究中。国内优选论研究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ReneKager所著《优选论》(OptimalityTheory)于2001年由外语教学与科研出版社引进。马秋武教授编著的《优选论》于2008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些著作中提到,优选论的基本概念包括:普遍性:制约条件具有普遍性;可违反性:制约条件是可以违反的,但这种违反必须是最小程度的;优化

7、:在考虑限制排序的情况下,当输出项最低限度违反制约条件时,此输出项为“优选”;优先:一对相互冲突的制约条件中排序高的优先于排序低的。        近年来,由于优选论在逻辑分析上的优越性,这一理论被更多地运用于应用语言学领域,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中。如王嘉龄于2002年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优选论与功能主义》和李兵发表于《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1期的《论优选论的功能主义倾向》,将优选论和语言学功能主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功能主义的重要分支,功能翻译理论被诸多学者用来分析和解释翻译中归化与异

8、化策略的选择,这也为运用优选论来研究翻译中的归异化策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优选论的分析模式还被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其他领域。如许雷发表于《文教资料》2008年第12期的《优选论的制约条件对诗歌功能对等翻译的启示》一文,就制约条件的普遍性和可违反性,分析了标记与忠实制约对奈达翻译理论标准带来的启示。肖群于2009年在《青年文学家》第21期上发表了《浅论优选论分析模式对翻译质量评估的可行性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