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ID:31939486

大小:556.56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1-29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_第1页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_第2页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_第3页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_第4页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三)(一)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2.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2、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3.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  )A.有效的管理制度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D.首创了郡县制度4.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

3、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5.《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6.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

4、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307.“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D.外部竞争8.“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

5、、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这个时期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9.《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凶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D.道家思想

6、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10.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11.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12.

7、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二)1.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

8、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30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2.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其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唐代的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这说明(  )A.“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