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doc

文化研究论文-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doc

ID:32149761

大小:40.36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1-31

文化研究论文-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doc_第1页
文化研究论文-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doc_第2页
文化研究论文-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doc_第3页
文化研究论文-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doc_第4页
文化研究论文-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论文-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化研究论文-谏官及其活动与中唐文学【内容提要】谏官是中唐政治和文化舞台上活跃的社会角色之一。中唐文人具有强烈的泛谏诤意识,从谏诤精神在中唐谏官诗文中的消长,即谏诤传统在中唐的继承与变奏的轨迹中,可以清理出中唐谏官的文学活动和创作特色,还可以发掘出谏官的这种身份以及基于这种身份的观念和言行与文学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关键词】谏官谏诤意识中唐文人文学活动社会角色在中唐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上,谏官堪称活跃的社会角色之一。如同郎官一样,谏官也是一个类别的社会身份或角色;然而与郎官明显不同的是,从一般的意义看来,谏官的外延并不像郎官那

2、样清晰①。“谏”和“官”两个成分纠结在一起,使这类社会角色的构成显得十分庞杂。有身为谏官而未充分履行谏诤职责的,也有虽非谏官而直言极谏的,这两种情况都在本文的视野之内。当然,如果把视野转向职官制度的层面,则其构成内涵的划分和权利义务的规定还是十分明确的。考虑到以上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本文从相关制度的层面入手,在梳理唐代谏官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既考察具有谏官身份的中唐文人的政治和文学活动,又不忽略那些在当时虽无谏官身份而具有谏诤意识并从事谏诤活动的代表人物,并试图发掘谏官的这种身份以及基于这种身份的观念和言行与文学活动之间

3、的互动关系。一唐代谏官的构成及其特点唐代的谏官主要集中在中书和门下两省,是其中具有谏议职能之官员的总称。唐代实行三省制度,中书省属下谏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右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右补阙二人,从七品上;右拾遗二人,从八品上。门下省属下谏官除给事中和起居郎外,与中书省恰好相对:左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左补阙二人,从七品上;左拾遗二人,从八品上。此外,两省之外的翰林学士一职也兼具谏官的色彩。上述官员中,从名称上看,谏官特征最突出的无疑是谏议大夫,其

4、次是补阙、拾遗。据《唐六典》卷八“门下省”:谏议大夫始置于秦,其职责是“侍从赞相,规谏讽喻”。谏议大夫不仅可以参加三品以上重臣的小范围议政(见后文),还可知制诰②,有的可以署敕③,还有的更以谏议大夫同平章事④。补阙、拾遗始置于唐武则天垂拱年间。补阙的含义是“国家有过阙而补正之”,拾遗的含义是“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二者的职责是“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⑤。应该说,拾遗、补阙的职责最能体现谏官的社会角色特征。在唐代谏官中,

5、散骑常侍的品秩是最高的。它始置于秦,本为加官,至唐初仍为散官。由于地位显要,出任散骑常侍者多为朝廷元老或罢政要员,所以其侍奉和顾问的色彩要比谏官的身份突出。给事中原本也是加官,秦置。汉以后或为加官,或为定员;至隋朝移至门下省,唐朝沿置。据《唐六典》,给事中的总职责是“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具体职掌比较庞杂,也很重要。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审读奏章制敕,驳正违失;二是仲裁断狱,听讼覆审;三是参与考核官吏;四是审核国家图书的质量。可见,给事中在门下省的地位十分显要,其职能与身份也比较复杂,所以有学者据此指出,给事中“具有集谏

6、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⑥。另据史载,有的给事中曾以本官拜为宰相⑦。起居郎的本职是史官,以负责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而得名。唐朝创置。《唐六典》规定其职责是“录天子之动作法度,以修记事之史”。起居注的内容在时间上有明确的记录,到每个季度末,起居郎还要把起居注“授之于国史”,以便修正史或实录时参考。中国史学一向具有秉笔直书的优秀传统,从客观情况看,这与史官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最高统治者有关。惟其如此,史官对皇帝的客观约束作用,有时甚至比谏诤的效果还要明显⑧。而起居郎之所以兼具谏官色彩,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自唐太

7、宗朝开始,起居郎被授权在重大议政场合执简记录⑨,这同其他谏官参与廷议的情形差不多;二是唐代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谏官兼任知起居注的事例也不乏见⑩。此外,翰林学士之职也往往兼具谏官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凡翰林学士皆以他官兼领,而以谏官兼翰林学士的情况不乏其例,如梁肃以右补阙兼翰林学士、白居易以左拾遗兼翰林学士、李绅以右拾遗兼翰林学士、崔群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等;二是有的人在入学士院为翰林学士之前,曾经有过谏官的经历,如元稹做过左拾遗等;三是有的人在入充为翰林学士后不久即拜为谏官,如王涯,入院后旋拜为右拾遗、左补阙等;四是在

8、翰林学士们的主观意识中,往往以谏官自居11,而且在客观条件上,翰林学士作为皇帝近臣,可以方便地出入禁中大内,面见最高统治者,具有进谏的便利条件。所以,本文也把翰林学士的有关言行纳入而与谏官一并考察和论述。唐代的谏官队伍是十分庞大的,从有关文献和名物来看,当时不仅有“谏官”这个总称12,而且还有“谏院”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