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在考试的缝隙里读书

初三在考试的缝隙里读书

ID:32331228

大小:46.7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3

初三在考试的缝隙里读书_第1页
初三在考试的缝隙里读书_第2页
初三在考试的缝隙里读书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三在考试的缝隙里读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三,在考试的缝隙里读书       如山的卷子,如海的题,这是初三的特点。      繁忙、辛苦、劳累而又单调重复,这是初三的特点。长此以往,教师便会肤浅、琐细和平庸,学生便会惰怠、冷漠、世俗。    已经是第五轮带初三了,我还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我害怕自己的课堂毁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那些兴趣的小芽,培养起来不容易,要想毁掉太简单了——考试本来就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再来点索然无味千篇一律死气沉沉的课堂,语文哪还会有温度和魅力吸引学生用心灵热爱?        那么,拿什么拯救初三的语文?读书!用语文的源头活水滋养课堂,滋养师生!(一)读书,让老师温

2、暖而坚韧    在进入初三前的暑假备课时,我遨游于题海,突然发现,在题海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阅读文章就像美丽的鱼,我搜集整理了近五年的考题,发现这些都是当代文学精品:    冯骥才《年夜思》《苏七块》《歪儿》《拒绝句号》《快手刘》《长衫老者》    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月是故乡明》《神奇的丝瓜》《二月兰》《国学应是大国学》    梁衡《青山不老》《书与人的随想》《人人皆可为国王》    毕淑敏《冻顶百合》《悠长的铃声》《盲人看》《父亲教我的歌》    周国平《愉快是最基本的标准》《论读书》《己所欲,勿施人》《要成为你自己》《好梦何必成真》张晓风《不

3、朽的失眠》《不知有花》《你为什么拿这一个》…………还有汪曾祺、史铁生、陈忠实、周涛、铁凝、池莉、张抗抗、刘心武、贾平凹等作家作品,应该说,这些考试选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正是当代文学的精品。考试,突然为老师打开了当代文学的一扇大门。像我,在中文系学习当代文学,已经是15年前的事了,我的知识已经老旧落后,如果不及时补充,那么枯竭、贫瘠之时的备课授课只能是照本宣科、匠气十足。那么,读书,打开一扇门,走进一片风景,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感悟以及诠释能力。读书,让自己温馨而坚韧。我喜欢龙应台的《目送》,因为只有她,是用一支忧伤、美丽、深邃、犀利的笔,写出目送亲人远去,目送

4、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时的深情与无奈,留在一页页的文字空白处的,是我的忍不住的眼泪……我喜欢冯骥才《俗世奇人》,因为他能把这些俗世的奇人怪事讲述得精彩曲折,字字句句凝练如洗,而且阅读就像听评书一样,那声音就在你耳边,抓人心呐。我喜欢季羡林,因为他是一个温暖的老人,可爱,亲切。我喜欢史铁生,因为我从未真正读懂过他,却因为他的存在而满足。我喜欢周国平,因为他在用他的勤奋与深思,替我承担苦难,肩住黑暗的闸门,让我们往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我喜欢汪曾祺,因为他的文字,色香味俱全,其中有很雅的字画味,也有饭菜香味。…………在深深浅浅的阅读中,渐渐多了点从容开阔,少了点迂

5、腐固执;多了点单纯细腻,少了点世俗抱怨;多了点柔软坚韧,少了点颐指气使。阅读,使人温暖而坚韧。(二)读书,让语文课堂活水绵绵 读书,让语文课堂活水绵绵。陈忠实的《晶莹的泪珠》是08年北京市考题,文章讲述的是自己幼时因生活困窘不得不休学时,一位女教师替自己惋惜而流泪的事。在讲文章的时候,有学生说,文章结尾说,“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源泉,是滋养民族精神的源泉”,这句话很难理解,显得突兀而矫情,好像是人为拔高。其实有不少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我给同事和学生介绍了陈忠实的创作风格,讲到了陈忠实是最反对“泛滥的矫情”,他的作品往往是个人命运

6、与社会历史的交融,凝重、苍茫、悲壮、深沉。他认为——良知,是对人类的关心,哪怕是对最卑微的生命的关注,作家的爱、怜悯和忧患都隐含在其中。所以,这篇优美的散文背后,贯穿着这种思想。 然后我们欣赏了未删改的文章,了解作者“我今天终于把几近四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大家豁然开朗,原来如此!在物欲横流、人欲膨胀的现实中,这篇文章也是晶莹的源泉。课堂似乎把学生带到

7、了一个水草丰茂的精神之泉边。 在讲《苏七块》的时候,我推荐学生们阅读《俗世奇人》,了解那些平凡而不平凡的人物:外科大夫苏七块各色的规矩;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点白点;泥人张从脚底下取一块泥巴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奇特的闻所未闻的人物,精妙的叹为观止的故事,作家冯骥才幽默独到的笔法,让人拍案叫绝。多年后,学生们会不记得铺垫与呼应等语文名词,不记得审题技巧与得分点,但《俗世奇人》的传奇、杂学、语言,会伴其一生,这是语文的绵绵活水。在写作教学中,阅读也是“天光云影共徘徊”。有一次,讲话题“发现”,我给学生欣赏了美文季羡林

8、的《槐花》,《不知有花》,然后我的赏析文章《忽视与发现》,学生们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