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隐性课程思想研究及其开发

孔子隐性课程思想研究及其开发

ID:32337677

大小:60.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3

孔子隐性课程思想研究及其开发_第1页
孔子隐性课程思想研究及其开发_第2页
孔子隐性课程思想研究及其开发_第3页
孔子隐性课程思想研究及其开发_第4页
孔子隐性课程思想研究及其开发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隐性课程思想研究及其开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孔子隐性课程思想研究及其开发隐性课程指课程计划中未明确、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通常包括:学校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理想信念;审美情趣、情感情绪、思维方式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生相伴,相互渗透,只要有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就必然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并进行课程改革,将官学“六艺”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改造成了私学“六艺”课程(诗、书、礼、乐、易、春秋),而“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有丰富的隐性课程思想”。一、“六艺”审美观和价值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重视诗的美

2、学价值。他教导弟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着眼于真善美的统一,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谈及乐时,孔子认为《韶》乐“尽美”又“尽善”,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所说的“文”指古代典籍,包括官学“六艺”在内。学“文”可提高作为“君子”包含审美观在内的整体文化教养。相对于“文”,“质”指人内在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质胜文则野”,孔子看来,缺少包含审美在内的文化教养,人将是粗野的;而“文胜质则史”,

3、过于追求文饰,缺乏内在品质,文饰将成虚浮之象。可见孔子理解的美的本质,是个体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孔子审美观的重大价值在于第一次充分、自觉、明确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而不是从宗教神学的外在信仰出发来考察审美问题。他创造性地采取了以“仁”释“礼”的办法,说明“礼”植根于人的本性。在孔子看来,“礼”所规定的秩序,是建立在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之爱上的,是人性内在的欲求。这种亲子之爱,就是孔子“仁”的根本。孔子认为要使人们行“仁”,最重要的是使之成为人们内心情感上的自觉欲求,而不是靠外力强制。而“乐”恰能将外在规范最终内化为心灵上的愉快和满足。“

4、成于乐”指君子修身如果不学习“乐”,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全人,认为“乐”能改变人的性情,感发人的心灵,使人自觉接受和实行“仁”道。总之,“仁”是“乐”之美的内容,而“乐”之美则是“仁”的外在表现。贯穿于“六艺”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孔子审美观实际上是其“仁”的自然延伸。他注重通过情感去感染、陶冶个体,使强制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外在与内在、社会与自然的统一,这是“仁”的最高境界。二、《论语》中的隐性课程思想1.立志居首位孔子提出“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等命题。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5、。”“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其中“道”,唐代孔颖达注:“道,谓礼乐也。”“仁”是人格的全面发展,“道”与“学”都为其所统摄。孔子引导学生“立志”,最集中体现在《论语·先进》篇。2.正态度,养兴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孔子指出,学习应避免主观偏见、独断、固执、自以为是这四种不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提倡实事求是。他主张“不耻下问”,《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他不放弃一切机会进行广泛

6、的学习,曾问礼老聃,访乐苌弘。孔子还常反省:“墨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体现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好学,更主张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希望学生满怀兴趣地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3.注重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强调把学与思结合。在两者关系中,他较注重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虽博学多才,孔子却认为:“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曾问子贡:“赐也,如以予为多学

7、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要用一个基本思想贯穿所学,融会贯通,感性认识才上升为理性认识,知识才可能变为智慧,从而完成求知过程。孔子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行”指变革社会与变革人生的实践活动。从“六艺”课程设置也可得到证明:它们不是与生产劳动相联系,就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子批评冉求“中道而废”,赞扬颜回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精神,其

8、关键在于其能“行”。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复”也指实践。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