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gsicu合金凝固及时效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定量表征

almgsicu合金凝固及时效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定量表征

ID:32359168

大小:9.64 MB

页数:119页

时间:2019-02-03

almgsicu合金凝固及时效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定量表征_第1页
almgsicu合金凝固及时效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定量表征_第2页
almgsicu合金凝固及时效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定量表征_第3页
almgsicu合金凝固及时效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定量表征_第4页
almgsicu合金凝固及时效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定量表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almgsicu合金凝固及时效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定量表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fY掣缨26舢8㈣60㈣2掣4万方数据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作者签名:杰地日期:她年三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2、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本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应本声明。作者签名:毽燮日期:业年立月U日新签名尘勇日期:丝绛3月q日万方数据A1.Mg.Si.Cu合金凝固与时效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的定量表征摘要:6XXX系列A1.Mg.Si合金由于其优异的抗腐蚀性、良好的可加工性以及时效硬化后的高比强度,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及建筑等领域。其极低的回收使用成本和对燃油经济性的突

3、出贡献使A1.Mg.Si合金在能源与资源逐渐耗竭的背景下尤为重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u元素的添加能提高A1.Mg.Si合金的时效硬化效果,但其原因目前还未准确阐明。材料的力学性能是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的,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微观结构角度,研究Cu元素对铝合金析出过程微观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术,结合扫描电子显微术、三维原子探针、硬度测试及X射线衍射等表征技术来研究材料微观结构。首先对两个分别不含Cu及含0.1叭.%Cu的6005合金在时效硬化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发现了微量Cu元素添加对时效析出序

4、列的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一个6111A1.Mg.Si.Cu合金在凝固、固溶、时效早中晚期全过程中的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演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对Cu在整个材料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做了系统地阐述。本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两个6005合金,发现微量Cu元素的添加显著地改变合金在150oC时效硬化过程中的析出序列。在含Cu合金中发现了一种沿{111)Al面生长的片状G.P.区。由于Cu的添加,合金欠时效阶段的析出速率明显加快。而过时效阶段由于含Cu的板条状Q’及Q相的生成,吸收了Mg和Si溶质元素,从而减少了脆性B和Si颗

5、粒的生成,导致其硬度高于经相同热处理的无Cu合金。(2)在6111合金的凝固过程中,除基体相0【.AI外,先后生成了1.14士o.06v01.%的具有树枝晶结构的含Cu的Q相颗粒和0.654-0.33v01.%的狭长叶片状Si颗粒。研究发现均匀分布的Q相颗粒倾向于沿凝固方向生长,与基体之间存在一种新的不存在于时效结构中的取向关系。而Si颗粒倾向于在晶界处富集,并通过在内部形成孪晶的方式来降低其形核能。Q相颗粒在固溶过程中能迅速溶解,有利于在时效过程中形成均匀的晶内结构,而Si颗粒在晶界处的聚集则导致了过时效阶段Si析出相在晶界处的重新

6、出现以及无析出区万方数据(Precipitate.freezones)的形成。此外,通过对凝固过程进行基于Scheil模型的热力学模拟,得到了与实验测定值相吻合的各相体积分数,各相的凝固行为也得到合理的解释。(3)6111合金在175oC的时效析出序列为:过饱和固溶体一原子团簇一G.P.区一p”+C—Q+Si。研究发现Cu存在于除Si相以外的整个析出序列中。本工作第一次发现了A1.Mg.Si.Cu合金欠时效阶段的G.P.区具有体心四方晶格,晶胞参数为a=b=0.296nm,c=0.405n_rrl,与基体的晶格错配度为3.09%。在峰

7、时效阶段及稍后阶段,合金中主要存在D”析出相,并有少量C析出相。通过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显微技术,观察到Cu存在于D”和C的结构当中。其中Cu占据p”单胞中的Si3和Mgl位置,并优先占据每对Si3原子中的其中一个位置。通过三维原子探针技术得出的D”相成分为28.6at.%A1.38.7at.%Mg.26.5at.%Si.5.17at.%Cu,该成分表明含Cu合金中的B”相的M91和Si3位置主要被Al和Cu替代,这一结果对A1.Mg.Si.Cu合金成分设计有重大指导作用。研究还发现C相和基体间存在上下两种不同的界面,上界面的原子排

8、列为f.c-c.型,晶格错配度很小,下界面近似b.c.c.型,晶格错配度很大,这种界面结构有利于增强析出硬化效应。(4)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以下创新:建立了一种精确模拟A1合金中的含12种等效取向的析出相的复杂衍射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