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ID:32394635

大小:4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词的起源与特点_第1页
词的起源与特点_第2页
词的起源与特点_第3页
词的起源与特点_第4页
词的起源与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词的起源与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词的起源与特点》主讲:黄冈中学教师黄晓燕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而词的产生最早起源于民间,繁衍于晚唐五代,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在宋代的发展,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柳永、苏轼和周邦彦是北宋词坛上最重要的三位词人。  文章的题目是“词的起源与特点”,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两点来展开的。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在其产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受其产生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制约的。因此,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探讨文体本身的特点,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把词的起源说明白说透彻了,词的特点就水到渠成,不必花费太多言辞,就可以谈得

2、清清楚楚。  学习本文,要了解词的起源及其基本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文章的基本方法。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二、重难点概述1、作者简介  (1)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一代词宗”。长期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任教,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  (2)吴熊和(1934~),上海人。长期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所著《唐宋词通论》是一部自成体系的词学专著,在理论、方

3、法和具体考证上都有创新与突破。其他重要著作还有《词学全书笺校》、《张先集编年笺注》等17种,所撰学术论文汇辑为《吴熊和词学论集》出版。2、词的体制风格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的风物、生活。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注明《赤壁怀古》。  词牌所代表的词调

4、即乐谱本来有各自的声情,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低徊宛转,但是那些乐谱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根据某一词牌多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及其押韵、平仄的情况推断其声情。如《念奴娇》、《满江红》大致是慷慨激昂的,《木兰花慢》、《满庭芳》大致是宛转愉悦的。但词人选择词牌时,往往并不注意其原来的声情如何,只是按照它的韵脚、平仄去填就是了。  同一词调可以有不同的格律,形成数体。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奕清奉命所编《钦定词谱》,收词调八百二十六、二千三百零六体。由于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以及《全宋词》等书的编定,又可以补充许多词调,估计总数可达千种,词体当然就更多了。  其次,由于乐调繁简不同,而形成长短不同的篇章,一

5、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宋翔风《乐府余论》曰:令者,乐家所谓小令也;曰引、曰近者,乐家所谓中调也;曰慢者,乐家所谓长调也。不曰令、曰引、曰近、曰慢,而曰小令、中调、长调者,取流俗易解,又能包括众题也。普通的说法是: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但实际上界限并不这样分明。小令大概起源于唐代宴席间所行的酒令。中调包括引和近,引本是大曲中的引子,近也是大曲中的一部分。长调又称慢曲子,简称慢,与急曲子相对而言。  词又可以根据分段的不同,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上下两段,叫上下阕、前后阕或上下片,词中最常见。三叠分三段,四叠分四段,都是长

6、调。  词的体制与风格有一定的关系。小令篇幅短小,类似诗中之绝句,往往以清新秀逸、含蓄不尽见长。长调以宛转曲折、铺陈变化见长。中调介乎二者之间。  第三,句子长短不齐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五七言句不一定取二三、四三的节奏,更富于变化。宋人填词大多根据宋代语音的实际用韵,比诗韵宽。  清人戈载《词林正韵》将诗的一百零六韵合并为十九部,成为通行的词韵。词的平仄比律诗更严,几乎每个字都有规定。有的词牌还要在仄声中分出上、去、入三声。词的对仗是根据不同词牌的要求,安排在不同的位置上,而且不一定平仄相对。  以上讲的是词本身的体制风格,我们还可以将诗和词作一番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词

7、的艺术特征。  关于词的体制特征,宋人已讨论过了。《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诗话》云: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在晁补之和张宋心目中诗和词的风格是有差异的。关于秦观的诗似小词,元好问《论诗绝句》曾有论述: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前两句引秦观的《春日》绝句,拈出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