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个案研究文献

游戏治疗个案研究文献

ID:32567814

大小:90.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2

游戏治疗个案研究文献_第1页
游戏治疗个案研究文献_第2页
游戏治疗个案研究文献_第3页
游戏治疗个案研究文献_第4页
游戏治疗个案研究文献_第5页
资源描述:

《游戏治疗个案研究文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名詞解釋兒童中心遊戲式治療本研究所才用之兒童中心是遊戲治療攻擊傾向兒童遊戲治療個案研究文獻第一節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理論與實施兒童中心遊戲治療是由V.Axline所創,他是將他的老師Carlrogers的個人衷心理論的原則及態度,透過遊戲作媒介,應用在兒童心理治療上,而產生此兒童中心是遊戲治療,後來的GarryLanderth也將此精神充分同的諮商上,其所著「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高淑貞譯,民83)更為與多治療者所推崇。研究者在面對兒童個案時,自認也是稟持兒童中心是遊戲治療的態度精神在面對兒童,故本節特將此學派的一些重要概念介紹如下。一、對兒童的看法兒童中心是遊戲治療的治療者們相信,每個

2、個體中心都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和可望,這種潛能和可望會一直不斷鞭策個體朝向成熟、獨立、自主的方向來前進,為了能夠達到這個自我實現的目標,個體必須感覺自己是被允許作他自己的,也就是完全被接納的:Axline(1969)對此做了更精闢的描述:個體的所有行為是源於內在自我實現的趨力。當這種自我實現的趨力因為一些障礙而受到阻撓時,防衛、焦慮和緊張自然就會產生。為了滿足這種想要自我瞭解的內在趨力,個體會採取兩種可能的步驟,一是藉著外在現實世界中的經營來建立自我概念,另外就是從自己的內在世界中建立自己的自我形象。(P.13)總而言之就是對兒童持絕對的性善主義,基本上兒童都是想朝一正向積極的方向努力以達自我實

3、現,但當他在朝此方向努力受到了阻撓時,他的這股力量在與環境互動時,就可能產生所謂的不適應行為。就如同Axline(1969)所說:個體為了實現自我瞭解的趨力,個體的自我概念和其表現在外的行為之間,自然就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因此,若個體的自我概念與其所表現在外在行為之間的差異愈大,個體的「適應不良」的情形也會愈嚴重。基本上,兒童中心學派的治療者面對兒童時在乎的有兩點,一是兒童對自我的看法:二是相信兒童是有能力,是有無限潛能的,也就是前面所述;持絕對的性善主義。那有關對自我的看法部份,提出三個主要概念:個人(theperson)、現象野(thephenomenalfield)和自我(these

4、lf)。個人是只全部的兒童,包括思想、情感、行為及身體;現象野乃是兒童經驗的每一件事,不管是否是意識層面的、內在或外在的,而由此形成個體基本內在參考架構,任何兒童覺得發生的事,對他而言都是真實的事,自我則是所有對自己的看法的總和。Landreth(1997)認為兒童與現象與間不斷變化,不斷互動,形成兒童不斷改變的看法及態度。經由現象野中與重要他人的互動,兒童像嬰孩般,慢慢區別一部份的經驗自我。根據Patterson(1974)觀點,兒童只有在隅他人互動時,才會成為完整個體及發展自我,個人的成長與改變乃是與現象野不斷互動的結果。關於人格的假說可以總結如下,他認為兒童是:1.個人現實情況的最好決

5、定者。2.以整合的個體來做反應。3.希望能促進自我成長。4.具有滿足所覺察需求的目標導向。5.情感影響理性、影響行為。6.最能理解自我。7.能知覺自我。8.有價值的。9.對維持正向自我概念有興趣。10.行為與自我概念一致。11.不會有與自我不一致的行為產生。12.允許或不允許特頂經驗進入自我概念造成心理上的自由或緊張。13.行為轉趨僵硬以面對外來威脅。14.當自我沒有感受到威脅,就能把與自我不一致的訊息接納到知覺的經驗中。15.若有完好的自我概念,對他人便更有同理心,以及16.能夠從自我傷害的價值改變到自我支持的價值。(Boy&Pine,1982,p.47;葉貞屏,民87,30-31)綜上可

6、知,兒童中心學派對兒同的看法是持積極的性善觀,相信兒童是有能力的,且願意朝正向的方向發展,兒童之所以會有不適應的行為出現,常是因他查覺到受威脅不被納,因此只要我們提供一個讓兒童覺得夠安全、接納的環境,他就能覺察到與自我不一致的經驗,然後會加以修正,從自我傷害到自我支持。一、兒童的適應與不適應從前面對兒童的看法,就可知道兒童中心學派的治療師不認為兒童的行為是有問題的,即使他們的外顯行為是偏差的,但其問題也不是出自於兒童,因兒童在被接納的環境下,他是可以充分接納自我,朝積極正向的方向前進的。因此,兒童的偏差行為在兒童中心學派的治療師的觀點都只是兒童的適應不良。Axline(1969)認為所謂的「

7、適應良好」和適「應不良行」為之間的差別在於,當個體因為擁有自信心,能夠清楚地有計畫的透過謹慎的評估、選擇來引導自己的行為,已達自我瞭解的最終目標時,個體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適應良好的行為。相反的,若個體因著缺乏信心,而無法以坦誠、直接的方式來引導自己的行為,以至於內在的自我瞭解趨力無法獲得建設性的疏導時,個體所表現在外的行為,就是適應不良的行為。個體為了實現自我瞭解的趨力,個體的自我概念和其表現在外的行為之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