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ID:32624568

大小:226.56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2-13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_第1页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_第2页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_第3页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_第4页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年高考江苏卷单科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也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可能被视

2、为“政'冶的权力”,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屮原”“三足鼎立”等。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彖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

3、家的崩溃。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屮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屮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屮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己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屮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睹】鉴于币

4、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1.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己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屮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

5、【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全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废除,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E项错误:门下省是员责审核的,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

6、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木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屮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名师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Z源在于

7、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來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屮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答案】c【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与题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

8、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屮有画,画屮有诗”;通过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