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01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01

ID:32662368

大小:61.8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4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01_第1页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01_第2页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01_第3页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01_第4页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01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0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师: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们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惊破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还记得这是什么事件吧?对,1840的鸦片战争;ppt.3),中国在外力作用下进入了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从经济结构的变动开始……师:而经济结构变动的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口然经济的解体,曾经一度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荫芽的小农经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解体了呢?解体的表现又有哪些呢?通过两段材料來了解一下。从材料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解体呢?我建议通过与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进行对比来找英解体的表现。(可以请同学归纳回答)师:先看第一段“吾

2、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专门以纺织为生的村子竟然出现了无纱可纺、无布可织,奇怪吧?我再往前看,“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原来是物美价廉的洋布抢了咱们土布的生意,农民们发现纺纱织布已然成了倒贴钱的行当了,于是呢农民们都不纺纱,也不织布了,而是选择直接购买洋布了。耕织结合的模式也就分离了!洋布凭什么战胜土布啊?最根本的武器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在列强铺天盖地的洋布的冲击下,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了,为了生活,他们流入城市或码头打工,成为了中国最

3、早的工人阶级。耕织分离了,农民们(未破产的)不再去集市上卖纱卖布了;那么农民们买洋布的钱从拿来呢?师:第二段材料回答了这个问题(问:农民买洋货的钱从哪来?),这段材料主要反映鸦片战争后欧美列强在中国大量收购原材料,农民们生产的东西不再是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把这些农产品作为商品出口贸易,这样呢农产品商品化了,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师:织耕分离了、农民破产了、农产品也商品化了,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共同主题:白然经济的解体。回到一开始我们的问题:曾经一度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小农经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解体了呢?(K46第二段)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那么当时中国的小

4、农经济都解体了吗?没有,仍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在洪都拉斯VS中国的消费量)哪些地方的小农经济首先解体,为什么?师:材料所提松江(上海)太仓(江苏)(《南京条约》开放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都在沿海吧?),沿海最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也最为严重,所以小农经济的解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师:大家看左边这幅图呢反映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外滩外国商船拥挤繁忙的情况。大家试想一下这些来来往往是船只装的什么呢?(来:商品回:掠取的金银与原材料)再看文字材料,由于洋货的物美价廉,导致“民间Z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很多集市都成了“洋货一条街”了,咱们中国成为了列强

5、倾销商品的市场!接着往下看“洋商还从屮国收购大量农、畐I」、土特产品”反映了什么问题呀?洋商在中国收购生产商品的原材料,他们想方设法的压低收购价,但是农民们还得根据列强的需要生产相应的农产品,很多农民为此而破产,这样西方列强把中国当成了他们的原料产地。由此,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师:经济结构的变动还导致了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买办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买办,课本小字部分提到了一些,买办在你们印象中是什么形象?我们请位同学来谈谈。师:你曾听说过买办这个词吗?买办

6、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生:有钱,会洋话链接到(ppt.21)师:电视剧《买办之家》有人看过吗?(《买办之家》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中西文化交融的京畿天津,全剧通过对一个买办家庭及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100年前的历史风云和芸芸众生的命运变迁。)电视剧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当年的李二狗学了些洋话,受到洋人的重用,很快发财了。我们把这些受雇于外商、懂外语、靠帮外国人做事为生的人叫做买办。买办: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过渡语:鸦片战争后的屮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屮,大清朝的皇帝的口子也不好过,勤劳节俭的道光皇帝就常常自责“愧对列祖列宗”。(pp

7、t.7)遍布全国的起义叛乱让清军疲于奔命,列强的军队攻入神秘的京城则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师: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阶层关于怎么挽救这些危机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主要分为两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清末大学士倭仁主张以忠信礼仪为武器,抵御外侮。这样能拯救当时的中国吗?接连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证明这是不行的。链接到(ppt.22)师:我们来看曾国藩是怎样说的,“购买外洋器物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曾国藩说,搞洋务既可以“安内乂可以平外”。他的学生李鸿章呢也表达了他的救国方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