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情境式默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舟《劝学》(10年29考)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5、“,”,通过“木”与“
2、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7、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
3、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2、,,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4、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1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O16、《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o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
4、恒的句子是:“17、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18、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1.学不可以已2.学不可以已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0、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3、学不可以已1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6、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
5、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回《逍遥游》(庄子)(10年11考)1、在《逍遥游》中描绘鲍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O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蠅姑”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
6、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O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O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岀自己的观点一一“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了三类人的句子是:,,O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
7、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逍遥游》(庄周)1、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朝菌不知晦朔,蠅姑不知春秋。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其正色邪?其
8、远而无所至极邪?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9、我决起而飞,抢榆桁而止。g《师说》(韩愈)(10年16考)1、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