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内毒素的检测研究

细菌内毒素的检测研究

ID:32804001

大小:56.2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细菌内毒素的检测研究_第1页
细菌内毒素的检测研究_第2页
细菌内毒素的检测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细菌内毒素的检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细菌内毒素的检测研究戴美红(台州市中心医院浙江台州318000)【摘要】内毒素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并且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要威胁,而国内外环境内毒素的标准尚不统一完善,也没有一种快速且适宜现场实时监测的检测方法。广大学者需致力于研究实时、快速、灵敏的新检测方法,以保护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牛安全。【关键词】内毒素;环境;检测技术;脂多糖【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384-02[Abstract]Endotoxinsintheenvironmentther

2、eiswidespreadandconstitutesasign讦icantthreattohumanhealth,andenvironmentaitoxinswithinthedomesticandinternationalstandardsisnotuniformperfect,noristhereamethodforon・sitereal-timemonitoringtodetectrapidandappropriate・Themajorityofscholarsdedicatedtotheres

3、earchneedsinreal-time,fast,sensitivenewdetectionmethods,inordertoprotecthumanhealthandthepublichealthandsafety・[Keywords]Endotoxin;Environment;Detectio门儿ipopolysaccharide内毒素是一种由脂多糖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复合物,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相连。细菌在存活状态下产牛内毒素,在死亡时释放。内毒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一定剂量的内毒素在免疫功能低

4、下或有创面情况下侵入人体产生致热反应、内毒素血症、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1.内毒素检测方法1.1蛍试检验法蛍试的检验法是当今主要的内毒素检测方法,也被誉为内毒素检测的黄金标准。当蛍暴露于内毒素,蛍血淋巴内阿米巴样细胞中的C因子和B因子,前蛍凝固酶被激活,使得血淋巴凝固反应发生时,吸光度变化时的凝胶形成或凝胶形成时间来确定内毒素的浓度。该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易推广和标准化。缺点是误差较大、不易区分弱阳性和阴性,且对边缘样品不易判断和试剂消耗量大。1.2生物传感器检测法

5、生物传感器是基于蛍试验法中蛍阿米巴法溶解产物与内毒素的LPS的凝结反应。该类检测法具有测量速度快、敏感性高、最低检测限低等特点。Keat等发现了一种压磁应力传感器,这种传感器能感应蛍试验的凝胶形成(粘滞的改变)。在灵敏度为0.06EU/mL蛍凝胶试验中传感器能在20min内探测到0.0105EU/mL的内毒素浓度,该方法时间短、花费低II不受溶液颜色影响。2•抗菌药物引起内毒素释放的因素2.1不同的细菌应用抗菌药物后诱导产生的内毒水平不同。Mellado等从脑膜炎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出18株脑膜炎球菌

6、,应用青霉素后,有6株(均为B血清群)可诱导产生大量内毒素,而其余12株细菌产生的内毒素量没有显著变化。2.2同一种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同也可导致内毒素中释放量的差异。有报道认为,在作用于大肠埃希菌时,头孑包他卩定在50倍MIC吋所释放的内毒素和细胞因子量无大于其0.5倍的MIC的用量。3.抗内毒素药物的研究随着对内毒素的结构、功能与作用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抗内毒素药物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由于内每素结构的复杂性、作用的多样性,使抗内毒素药物的研究异常艰难。目前在化学药物、生物制及中药研究方面取得了

7、一些成果,但尚需大量的临床试验加以证明。采用清热化湿、解毒通腑、凉血活血的中药治疗能够很快改善症状,减轻内毒素血症,防止内毒素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保护肝脏功能。我们的经验方是复方清毒汤(黄连,大黄(后下),枳实,厚朴,乌梅,生地,玄参,小蓟,茜草,血余炭),此方已经应用十年,适用于肝硬化或重型肝炎合并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人群,患者服用此方后,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加,以每日大便2〜3次为宜,如果人便次数过多,则应减少用药量或停用。4.小结由于内毒素广泛存在环境中,并且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要威胁,并在国内和国际

8、标准环境毒素不统一完美的,也没有实时的现场监控的快速和适当的检测方法,并鲨是越来越珍稀动物的保护。因此,内外奉献给需要研究实吋之外的学者,对于早期发现和污染内环境毒素提供技术支持的控制快速,灵敏的新的测试;结合流行病学研究也应提出安全限制,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公众健康和安全。【参考文献】[1]T雪欣,钱元恕•抗生素诱导内毒素释放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2,23(4):170.[2]MelladoMc,Rodriguez-C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