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试卷答案

传播学试卷答案

ID:32813344

大小:3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6

传播学试卷答案_第1页
传播学试卷答案_第2页
传播学试卷答案_第3页
传播学试卷答案_第4页
传播学试卷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播学试卷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传播学试卷01答案一、填空题(15分,每题1分)1.拉斯韦尔和贝雷尔森提出的内容分析法,成为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2.勒温曾设计了关于群体传播的经典实验,并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3.在信息论中,香农提出了“熵”的概念以解决信息的量度问题,为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4.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5.“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 6.香农—韦弗数学模式虽然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但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传播过程。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

2、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未能注意到反馈这一人类传播活动中极为常见的因素。7.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模式最为明显的优点是突出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8.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产生于17、18世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同极权主义制度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9.民主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这一理论出现的背景是,社会的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利用媒介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同时媒介的垄断程度也更加严重,这就形成了民众与媒体之间的矛盾。10.商业性的媒介更多地受制于经营目标,

3、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11.“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受众的需求是促使其接触媒介的动因之一。12.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对“议程设置”假说重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个源于而又高于该理论的新假设——“议题融合论”。13.马克卢普于1962年提出的“知识生产社会”理论,德鲁克于1968年提出的“知识社会论”,波拉特于1977年提出的“信息经济”学说等,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4.20世纪90年代有三种世界性话语相继填补了冷战后一度空虚的意识形态空

4、间,即“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和“全球化”。15.波拉特把信息经济划分为两大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前者指的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后者指的是向组织机构内部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二、单向选择题(25分,每题1分)16.帕克是最先将A当成社会与文化机构来研究的。在著名的芝加哥学派中,他被认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社会学家。A.报业B.广播C.电视D.互联网17.布鲁默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了“B”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自我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A.沉默的螺旋B.自我互动C.主我D.客我18.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形式是C,它

5、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确认的消息或言论。A.传闻B.谣言C.流言D.新闻19.关于大众传播的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是指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D。A.传递信息B.引导舆论C.广告宣传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5/520.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理论主要是研究新技术在社会系统中传播扩散的过程,从研究A、农业推广和新药传播等三个不同的途径发展而来的。A.传播媒介B.新闻C.言论D.广告21.与“知识沟”理论持相反意见的是B等人提出的“上限效果”理论。A.马尔库塞B.艾蒂玛C.阿多诺D.霍克海姆22.20世纪90年代后,以“D”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步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更多欠发达

6、的国家也迈开信息化的步伐。A.知识经济B.信息经济C.产业经济D.信息高速公路23.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有A、马尔库塞以及阿多诺等。A.霍克海姆B.霍夫兰C.德弗勒D.哈贝马斯24.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及塑造者,葛伯纳于是选择了传媒作为他的研究重心,他的文化指针研究共分为三个部份:传媒体系B分析、传媒讯息系统分析及涵化分析。A.传播过程B.制作过程C.效果产生D.受众心理25.1975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把受众理论分为四种类型,即受众的个人差异论、受众的C、受众的社会关系论、受众的文化规范论。A.媒介论B.效果论C.社会分类论D.反馈26.哈贝马斯是是法兰克福学派

7、新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要改善“D”以实现社会的变革,建立起在“理性合意”基础上的新型的社会关系。A.反馈的合理性B.模式的合理性C.效果的合理性D.传播的合理性27.人际传播对A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等等。A.大众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个体传播28.B—麦克莱恩模式的目的是想以保有以前那些简单模式特点,即传播双方与外界事物有着密切联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