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

试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

ID:32898280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7

试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_第1页
试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_第2页
试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試論「木郁達之」在臨床的運用 陳抗建 (香港.中國醫藥學會學術部) 「木郁達之」出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是中醫臨床運用範圍較廣的治則之一。本文擬簡要論述這一治則的理論淵源及其實踐意義。 1「木郁」的含義 「木郁」在《內經》中具有運氣的含義。《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認為:風氣通於肝,風氣驟變,內淫肝臟,肝經受病,傳之於胃,而使肝胃不和。以致既有肝臟本經受病,而出現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者;也有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利,飲食難下等肝胃不和的見証。 元代朱丹溪引伸《內經》之義,創六郁新論,言六郁以氣郁為主,進而可產生濕、熱、

2、痰、血、食諸郁。 明代孫一奎倡五臟「本氣自郁」,首次提出「肝郁」之名及其臨床表現,他說:「肝郁者,兩脅微膨,噯氣,連連有聲。」(《赤水玄珠》)並主張「治宜青皮、川芎、吳萸」等疏肝理氣解郁藥物。 清代葉天士在《臨証指南》中所輯「郁」証醫案凡38例,認為「七情之郁居多」,並大都是「悒郁動肝」、「氣郁不舒,木不條達」所致。 自此以後,木郁、氣郁、肝郁就幾乎融為一體了。肝以氣為用,郁則滯而不通,故臨床上常稱「肝氣郁滯」。推其病因,往往與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關。臨床常可見到郁郁寡歡,悶悶不樂,意志消沉,嘿嘿少語,胸脅苦滿,納呆食少,善太息,脈弦等抑郁

3、不伸的表現。 氣機郁滯,日久不得發洩,可進一步血瘀、火化、痰生、濕阻、食停,故氣郁為六郁之始。有醫家說:「氣郁則生濕,濕郁則為熱、熱郁則生痰,痰郁則血不行,血郁則食不化。」 由此可見,「木郁」,其含義大略可概括為:(1)病因以情志因素為主;(2)病機以氣滯及進一步橫逆莫制、影響升降、氣機逆亂為主;(3)病位以肝臟為主;(4)臨床表現以精神神志方面症狀為主。 2「木郁達之」的臨床運用 「木郁達之」如何運用,諸家各說不一。王冰認為通過吐的手段而使肝氣達到條達。王安道釋「達」為暢通之意,包括升發舒通及輕揚舉散之類治法。張景岳認為「達,暢通也」

4、,並提出疾病「在表者當疏其經,在裏者當疏其臟,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的看法,強調了「疏」與「氣」的關係,頗有獨到見解。 「木郁達之」是針對「木郁」而提出來的,筆者認為:主要包括情志與肝氣的調理兩個重要環節,其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如下: 2.1精神治療 《靈樞.師傳篇》曾強調對於病人要「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對於「木郁」之証,精神治療往往居其主導地位,倘能運用恰當,其療效庶可得心應手。華佗曾以激罵使患者大怒而吐血的方法,治癒一憂思郁結,久成重病的患者。朱丹溪亦治一女子因許婚後,其夫外出經商三年不歸,思慮氣結,困

5、臥如癡,激之使其大怒而哭,輔與藥一帖,病即告癒。均為運用《內經》精神治法之典範。 2.2疏氣令調 肝以氣為用,喜條達而惡抑郁,肝郁氣必滯,使氣機不得暢達而致病。驗之臨床,患者初起出現抑郁不歡,精神不振,胸悶脅痛,不思飲食等見証,皆為情志所傷,氣分郁結所致,所出現的變証也與氣機不暢、恣肆橫逆有關,運用宣通氣機的方法,往往獲效。因此,疏達肝臟氣機,使氣和而順,五臟得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1常用藥物分析: 古今醫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了許多疏氣解郁的有效藥物。從朱丹溪、張景岳、孫一奎、王旭高、張山雷、秦伯未等氏所提出的疏氣解郁藥

6、物來看,大致有香附、蒼朮、川芎、沉香、烏藥、藿香、丁香、青皮、枳殼、茴香、厚樸、檳榔、砂仁、皂角、吳萸、郁金、蘇梗、橘葉、天仙藤、青木香、廣木香、玄胡、蔻仁、竹茹、絲瓜絡、陳皮、香櫞、白蒺藜、金鈴子、玫瑰花、柴胡、三稜、木賊草、橘核、荔枝核等35味之多。其中具有辛味者24味,佔68.6%;入肝經者19味,佔54.3%;入脾經者21味,佔60%。辛味的藥物大都能散、能行,其性走而不守。肝臟氣機郁滯,服以辛味藥物,就能遂其條達之性,伸其郁結,導其氣滯,俾其正常條達功能得以恢復。脾居中央,「土得木而達」,肝郁則脾之氣機常先郁。此時既疏肝又暢脾,

7、雙管齊下,不僅能防微杜漸,且對肝臟氣機的條達大有裨益。疏氣解郁藥物大都具有雙相作用,肝脾兩入,其理乃在於此。 2.2.2方劑的配伍: 遵循《肉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原則,選藥時除了注意到肝氣郁滯的病機特點外,還要重視肝臟體陰用陽的生理特性,不僅選用理氣藥,往往還要佐以養血活血藥,方能使體柔用疏,遂其條達之性。古方逍遙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方劑,選藥精當,組方縝密,臨証大可借鑒。尤其是柴胡疏肝散,秦伯未曾稱之為「疏肝的正法」。在上述配伍原則的基礎上,若見肝郁而導致血瘀,可選配桃仁、紅花、丹參、川芎、香附等

8、行血之品以活血化瘀;熱化可選配黃芩、山梔、青黛、丹皮苦涼清洩;痰滯可配半夏、茯苓、陳皮、瓜蔞、星、貝母以化痰散結;濕阻可配蒼朮、厚樸、蔻仁、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濕;食滯可配山楂、神曲、萊菔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