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讨论贴

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讨论贴

ID:32913893

大小:254.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2-17

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讨论贴_第1页
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讨论贴_第2页
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讨论贴_第3页
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讨论贴_第4页
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讨论贴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讨论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Topic: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Postedby:rzz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是其模型与自然现象不符。自然界中,地震作用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而抗震理论的模型是,要么软考虑地震作用,要么将地震作用等效地加在建筑物的质点上。有人认为地震波速度很快,相对于人的感觉来讲“一下”(立即)从建筑物的基础达到建筑物的顶,正是由于人类的感觉迟钝于地震波的速度及建筑物的反应速度导致现行抗震理论走入死胡同。3.Re: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Re:rzz]Postedby:迷惑不解r抗震理论不是象你说的那样。我是一个结构工程师,我认为将地震作用等效地加在建筑物的质点上是底层剪力

2、法,仅用于多层结构或水塔等构筑物,对高层或是复杂一点的建筑,应使用振型分解法,弹性时程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最先进的好象是随机震动分析(或是频谱分析),配合震动台试验,可了解结构的薄弱环节及破坏形态,进行争对性的设计预防。我院正在进行设计的一栋超高层设计,就请高校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先进行场地测试,得出本地区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分别进行了时程分析和随机震动分析,最后用震动台试验验证,很有说服力。目前的抗震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最好的证明是每次地震的伤亡数量在不断下降,如果再来次唐山地震,绝对不会再死几十万人了。我们也觉得抗震规范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每次修改都

3、在进步。“e27"说的好,只见破,不见立。再好请“rzz”兄提出点高见,让我辈长长学问,也好信服。4.Re: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Re:rzz]CopytoclipboardPostedby:rzzPostedon:2003-10-1817:02“迷惑不解”先生对“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的回贴代表了对抗震理论掌握的大部分同行的意见、想法。从“迷惑不解”先生下面的内容看,“迷惑不解”先生抗震理论水平已达博士,请问博导是谁。“迷惑不解”先生是否了解“波动理论”。是的“底部剪力”法是将地震效应加在质点上,难道“反应谱”法不是吗?进一步,难道“振型分解”法不是

4、吗?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若不将地震效应加在质点上,怎么就将地震效应写在了方程式的右边。随机振动(频谱)分析法也没有逃出这个框框。至于震动台试验,你们的震动台能模拟出地震波吗?你们是用静力相似理论建立的模型吧,若此,你们的模型与实物的动力特性一样吗?我认为不同,若此,你们的震动台试验的结果有代表意义吗?用现在的抗震理论计算的建筑物的薄弱环节、震动台试验得到的建筑物的薄弱环节,首先,二者是否相同,其次,与实物是否相同。是的,进行了抗震设计的建筑物的震害小于未进行了抗震设计的建筑物的震害,但是,这样不能说地震——自然现象——被人类认识了。再,哪个专家可以保证自己建

5、造的建筑物在经历某次地震不损害。5.Re: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Re:rzz]CopytoclipboardPostedby:rzz24/24再回迷惑不解问题。迷惑不解先生你在抗震设计时没有感觉到现行抗震理论的不确定因素吗?震型迭加个数、反应谱的加速度的确定、时程分析中步长的选取。迷惑不解先生在你进一步了解现行抗震理论时,对下面现象都没有产生过疑问吗?地震是一个自然现象,建筑物地震反应也是一个自然现象,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互不包含、互不容纳、不能统一的理论描述呢?又产生那么多抗震方法呢?你认为地震被人类认识了吗,若是,哪一个被人类认识了的自然现象(如风、火

6、)能使人类产生心理恐惧,若否,那说明现行抗震理论是假的。自然界中建筑物地震反应由地震与建筑物组成,地震作用于建筑物的基础,迷惑不解先生你看一下,现行抗震理论中哪一个符合这三个条件。不从根本上突破,仅从现象上去完善,绝对得不到“正果”。7.Re:现行抗震理论的致命缺点[Re:rzz]CopytoclipboardPostedby:迷惑不解Postedon:2003-10-1905:391.运动方程的本质是以牛顿定律为基础,描述运动场中的物质动力平衡。我们看到的方程右边的加速度变量是方程简化后的表达方式,“将地震作用等效地加在建筑物的质点上”的设计方法是上世纪

7、二十年代初由日本设计界提出的抗震设计方法,后经“武藤清”的改进,考虑了结构刚度的影响。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动力分析方法是由美国学者“威尔逊”提出的。与旧方法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等效”。2.振动台试验的依据是动力相似原理,而非“静力相似理论”。振动台试验是定性分析的手段,振动台试验对预测结构的破坏形态及薄弱层的效果已经得到大量地震破坏的验证。3.抗震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建筑物在经历某次地震不损害”,而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为“大震”也仅是指大于基本烈度1~1.5度时。任何企图设计出“经历地震不损害”的建筑的想法,既不经济,也不现实。设计的目标

8、仅是“用可以接受的经济投入尽量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4.震型迭加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