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论语》中蕴含美育思想

简述《论语》中蕴含美育思想

ID:32934250

大小:64.6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7

简述《论语》中蕴含美育思想_第1页
简述《论语》中蕴含美育思想_第2页
简述《论语》中蕴含美育思想_第3页
简述《论语》中蕴含美育思想_第4页
简述《论语》中蕴含美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述《论语》中蕴含美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述《论语》中蕴含美育思想【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将其思想记载成《论语》一书,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著作。孔子的美育思想同样蕴含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是中国美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美育思想包含着对远古美育思想的总结与吸收,也启迪了后世的教育思想家。因此,研究《论语》中蕴含的美育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美育体系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论语》;孔子;美育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西方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由于精神文明相对落后于物质文明的现实情况下,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西方资本主义一些价值观严重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在经

2、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官员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使一些人产生了厌世的消极情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提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美育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从西方引入,但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有着美育的传统。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美育思想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一本书,其中蕴含了儒家的美育思想。一、以"仁”为核心的美育理念《论语》中蕴含的美育思想是儒家仁学的发展和延伸,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

3、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从''里仁为美”的定义出发,孔子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美育理想:“尽善尽美。《论语•八侑》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所说的“善”是以“仁”为美内涵的思想美。“尽善尽美”作为孔子评价艺术作品社会功能的美学标准,也是他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的美是如此,人的美亦如此。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中最注重品德修养的人,他这样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虽然家境贫寒,却能安贫乐道,执着于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孔子对他的心灵之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颜回之乐”是孔子最为推

4、崇的品德之美。孔子美育思想的本体是一种终极性的人文关怀,即“仁爱”为生命基因生发出来的人性关爱。“仁”与“爱”不仅成为儒家美学思想体系的质子,并且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核心元素。崇高神圣的仁爱美德是德行修养的一种理想境界甚至人格美的最高标准。所以,孔子本人说自己“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至于他的爱徒颜回只能“三月不违仁”。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美育理念并非空中楼阁,只要心存远大志向,顺从自然规律,就可以塑造出如此完美的德行。对徒弟曾子的怀疑:“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孔子说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把崇高的“仁”放在个体努力实

5、践的层面上实现,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恭、宽、信、敏、惠”具体原则入手,就可以获得“仁者爱人”的优秀品德。他实际上为理性的、崇高的“仁”寻找到一块现实的、经验的土壤。这与他一贯主张的心中应有“达则兼济天下”宏伟壮志,同时又不可好高鹫远的务实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二、《论语》中所蕴含的美育思想的特点美育与智育不同,其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的情感功能。《论语•阳货》中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兴”指用个别形象比喻,通过联想的作用,使人们在情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启发,从而领悟到某种普遍性的道

6、理,受到教育。所谓"观”是指提高观察能力,可以看出诗中表现的人们的道德精神和心理状态。所谓“群”就是使人们处理好各种伦理关系,达到人我之间的协调,做到群体生活的和谐。所谓“怨”是指讽刺和批判的方法。兴、观、群、怨都属于情感范畴,从美育功能来说,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兴”和“怨”侧重于个体心理感触抒发的功能,“观"和“群”侧重于通过感染陶冶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美育的实质就是情感教育,孔子的美育体现了很明显的情感特征。美育的重要功能是塑造理想人格。孔子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人涵养德性和调节性情,并且是达到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诗歌是陶冶性情所不可或缺的

7、一门修养,也是人格最终成的必修课。他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孔子很看重艺术的社会功能。在中国美育的思想史上,最早系统论述美育社会功能能的人是孔子。孔子论“诗”与“乐”是将它们与社会政治联系起来的。艺术的美育作用,正是通过陶冶人们的情感,从而使某种带有强制性的社会伦理规范,变成个体的内在自觉的心理需求,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年代,许多君主沉湎于奢靡的生活,孔子强烈的反对靡靡之音,他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人佞殆。”他之所以如此斥责郑声,是由于他认识到美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而提倡雅乐,反对俗乐,有利于

8、移风易俗。这说明孔子认识到对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和民风的质朴善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