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故都秋》情感教学

浅议《故都秋》情感教学

ID:32937208

大小:62.0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7

浅议《故都秋》情感教学_第1页
浅议《故都秋》情感教学_第2页
浅议《故都秋》情感教学_第3页
浅议《故都秋》情感教学_第4页
浅议《故都秋》情感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故都秋》情感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故都秋》情感教学(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安徽亳州236800)摘要:情感教学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进入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中。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共鸣;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642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不仅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要贯穿于作品之中,而且还悟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显要作用。在日常的散文教学中,老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听的兴味索然,常常处在消极被动状态。尽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

2、的原因是教学法中缺乏”情感”,学生没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无法忍受机械被动地灌输,而情感教学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作者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的目的。对于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因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相距甚远,没有生活体验,很难进入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中,很难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情感教学法,使教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课堂上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一、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语是课堂的突破口。教师一登上讲台,就要用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叩动学

3、生心灵的情境,使他们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文本的境界。在教授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我为了快速把学生导入课文的意境,授课伊始,我就饱含感情的说:有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在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此刻,我精心设计的导语已经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他们主动的细数着课文中出现的秋景,自觉地融入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基调中了。二、朗读,渲染悲凉情感的氛围。朗读,能把课文中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情意盎然的朗读

4、,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它是教学中登堂入室的第一步。讲课前,我仔细揣摩每段文字的情思、语感、发音。上课时,为了渲染悲凉的氛围,我朗读的声音舒缓、深厚、沉静、无奈,把郁达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那种深远的忧虑和孤独的冷落,把渗透在故都秋色之中的淡淡的悲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且读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仿佛和作者一道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学生都沉浸在我创设的深远的秋意当中,脸上洋溢着欣赏后的满足感。学生的情绪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在提问他们的时候,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产生共鸣,让他们产生

5、求知的渴望。三、意境,情感导入的途径。一篇精美的散文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文中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何使学生进入文本意境呢?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图景,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含英咀华,可以运用饱含哲理的名言、警句启发联想,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渲染,让他们目往神驰、观此思彼,也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设计一系列的小问题,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让文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在头脑中显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故都的秋》中,小院观花是文章中最富有意境的段落。师生共同赏析,体味到作者清、静、悲凉的心情后,我展示课件,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课

6、件一:破屋小院,很高很高的天空,展翅的驯鸽,喇叭似的牵牛花,尖细且长的秋草。课件二:碧蓝的天空,白色灰色的鸽子,蓝色、白色的牵牛花,疏疏落落枯黄的衰草。课件三:作者端一碗浓茶,静对着蓝朵。当一幅幅苍凉淡静的秋意图在学生眼前时,学生与作者的心境一起融化在清、静、悲凉之中了。在此带动下学生的灵性被激发出来,其意境的体味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审美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四、分析,情感领悟的升华。审美教育的落脚点应是塑造没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品质。引入意境,体会文情仅仅是审美的初级阶段,要激发学生更深沉的情感就不能没有理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入理”,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味”,对文章的深刻意

7、蕴加以领悟、消化。文章中议论段落是画龙点睛之笔,深化了主题。在此,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郁达夫为什么喜欢这清、静、悲凉的秋天?再一次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波澜。这时,我又用课件映出毛泽东的《沁春长沙》,苏轼的《赤壁赋》中秋景的片段描写,启发学生在对比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比较中,学生悟出了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和思想意识的千差万别,导致他们笔下的秋会有不同的情调。在讲课即将结束时,我又饱含感情地道出了”但作者并没有沉沦,在这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中,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