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探究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探究

ID:32941232

大小:60.3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7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探究_第1页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探究_第2页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探究_第3页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探究_第4页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探究摘要:近年来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多样,其中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分别从病理机制及治疗药物治疗二方面阐述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疾病;病理机制;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42.2+2;R-332文献标识码:A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HeartDisease,IHD)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死因。根据第9次修订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将缺血性心脏病定义为1CD-9中类目为410〜414的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冠心病。ICD大多是由于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

2、引起,其冠状动脉狭窄多系脂肪物质沿血管内壁堆积所致,这一过程称发展到一定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先天性冠脉狭窄也是IHD的一种。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使血管腔狭窄或者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1.1病理生理机制1.1.1炎症反应AS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慢性炎性反应的过程[3]。而炎症反应在冠状AS的稳定中发挥着一些重要的负面效应。比如说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2LDL)可促进冠状动脉斑块局部的炎症反应[1],从而增加斑块的易损性,导致斑块的破裂,形成急性冠脉

3、机能不全在AS的早期,动脉血管壁内产生脂质沉积,动脉血管壁的细胞成分通过各种途径分泌氧化活性物质,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修饰,因此导致0X2LDL,LDL生物活性发生改变。0X2LDL主要功能是激活内皮细胞使其表达细胞表面粘附因子,从而导致单核细胞或巨嗜细胞在AS斑块局部积聚并释放多种炎性递质和细胞因子,比如C2反应蛋白(CRP)、白介素26(IL-26)、肿瘤坏死因子2a(TNF-2a)等[2]。炎性因子中,CRP是临床最常用的炎症标志物,它能刺激单核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IL-26和TNF-2a,后两者均在扩大炎症级联中起核心作用。CRP的升高与炎症的活动相关并可反映斑

4、块的稳定状态,可预测斑块的预后。IL26的产生与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关系密切[3]。它强烈诱导肝脏等器官分泌CRP,后者又可诱导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分泌IL-26,形成正反馈。两者均能引起胰岛素抵抗与内皮损伤[4]。1.1.2斑块破裂斑块可以使血管发生内向性重构而导致管腔狭窄也可以使血管发生外向性重构而不导致管腔狭窄甚至管腔扩张从而成为动脉AS病变进展过程中最主要的2个方面。粥样斑块逐渐演变的过程在临床上称为“稳定”的过程,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称为“稳定”到”不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取决于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而大约10%的斑块破裂未继发明显的血栓形成,而对冠状动脉血流影响

5、不大,患者临床上无明显表现。影响斑块稳定的因素包括斑块局部的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脂质池的大小和致密性、纤维帽的厚度、纤维帽的炎性浸润及修复情况、斑块的形态、斑块受剪切力情况等;全身因素包括体力的负荷和强大的心理负荷,这些因素可以增加交感神经张力、斑块剪切力及炎症反应。1.1.3血栓形成临床上多半是由于冠状动脉管腔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小出现急剧心肌氧供或氧需失衡从而导致ACS出现。血栓形成是造成管腔在短时间内急剧狭窄主的要原因,而炎症反应和斑块破裂则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血栓形成也可以发生在没有明显斑块的基础上,内皮功能障碍或内皮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诱因。2心绞痛2.1稳定型心绞痛

6、在冠状动脉狭窄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2.2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是形成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病理生理机制,其它病理机制还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炎症和粥样硬化以及血小板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状动脉闭塞乃至心肌梗死的早期病变。另外还有一些继发性因素,包括心动过速、发热、甲亢、贫血、低血压等,均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3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AS(偶为冠状动脉栓塞、先天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造成一支或多

7、支血管官腔狭窄和心肌缺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学工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性缺血达20〜30min以上即发生AMI。大量研究发现对于AMI患者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时激活白细胞介素TB(IL-1B)和IL-8的表达伴而白细胞计数增高。与IL-6或IL-8有关的单核细胞前凝血质的诱导被作为CA患者炎症与血栓形成的可能联系,这两种介白细胞素促进单核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TF与Vila因子联合启动凝血的外源性途径,前凝血质活性增加,其与AMI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