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研究

中国跨国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研究

ID:33124215

大小:4.25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2-20

上传者:U-24835
中国跨国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研究_第1页
中国跨国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研究_第2页
中国跨国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研究_第3页
中国跨国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研究_第4页
中国跨国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跨国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学校代码:幽分类号:旦箜研究生学号:!丝Q丝鱼Q!至Q盟Q密级:玉⑧东北埽荭太孽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跨国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研究AResearchonChineseEnterprises’M&AtoResource-basedForeignCompanies指导教师: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位类型:作者:施一丹邱嘉锋教授国际贸易学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学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5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匀雹,枕日期:2ff!苎:兰2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主垦二塑指导教师签名:El期:逆l!:!:砂日期:学位论文作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趁巡邮编:2』!!£! 摘要近十年以来,国际跨国并购逐渐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从并购数量还是从并购规模上看,事实均清晰地表明跨国并购已经超过“绿地投资”,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这其中,以获取自然资源为目的的跨国资源型并购发展地尤为迅速。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近年来抓住机遇,尤其是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挥师海外大举并购,在世界资源型并购史上屡屡刷新记录。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世界并购活动普遍减少,然而中国资源型企业主导了海外资源型并购新一轮的狂潮。但是,大手笔的背后有辉煌的成功经历,却往往也伴随着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些成功亦或失败的经历,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中国企业又应该从中收获哪些宝贵的经验?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关于跨国并购、跨国资源型并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中国资源企业现阶段海外资源型并购的发展现状以及驱动这些企业进行并购的相关动因。然后在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着重对近年来国内外跨国并购的几个成功及失败的案例进行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最终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梳理出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经验启示,希望对中国未来的海外资源型并购能够提供些许借鉴意义。关键词:跨国并购:资源型企业;中国企业 AbstractFornearlyadecade,theinternationalcross-bordermetersandacquisitionsgraduallyontothedevelopmentofthe”fasttrack”,bothfromthenumberofmergersandacquisitionsorfromtheacquisitionofthescalepointofview,thefactsclearlyshowthatthe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aremorethan’’greenfield”investment,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heenterprisethemainmode.Inthisone,toac,cesstonaturalresourcesforthepurposeofcrOSS-borderM&Aresourc2·basedevelopmentrapidly.Astheworld’Ssecond-largesteconomy,Chineseenterprisesinrecentyearstoseizetheopportunity,especiallytheopportunitytousethefinancialcrisis,troopsonalargescaleoverseasmetersandacquisitions,mergersandacquisitionsinthehistoryoftheworldrepeatedlyrefreshtheresource-based+records.HundredyearsoffinancialcrisisfacingtheworldingeneralreducetheM&Aactivity,however,resource-basedcompaniesdominateChina’Soverseasresource-basednewroundofmetersandacquisitionsfrenzy.However,thebig-budgetSUCreSstorybehindthebrilliant,butoftenaccompaniedbypainfullessonsoffailure.Thesesuccesedorfailureexperience,whatkindofrevelationbroughttous,butalsoChineseenterpriseswhichshouldgaillvaluableexperiencefrom?Thispaperreviewedthedomesticandtransnationalmergersandacquisitions,crOSS-borderM&Aresource-basedtheory,basedontheanalysisofChinaResourcesEnterpriseconcludedatthisstageofdevelopmentofoverseasresources,statusandtypeofmergersandacquisitionsdriveM&Arelatedtotheseenterprisesmotivation.Thenintheuseofcomparativeanalysisandcaseanalysisbasedon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athomeandabroadinrecentyearsfocusedonafewcasesofSuccessandfailurewerereviewedandsummarized.Onthisbasis,thefinaltwopointsofviewfromthegovernmentandenterprisestoteaseoutthecrOSS-borderresource—basedChinesecompaniesM&AexperienceofenlightenmentandhopeforthefutureofChina’SOverseasM&ACanprovidesomeresource.basedreference.Keywords:crOSS··bordermetersandacquisitions;resource--basedenterprises;ChineseenterprisesII 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录⋯⋯⋯⋯⋯⋯⋯⋯⋯⋯⋯⋯⋯⋯⋯⋯⋯⋯⋯⋯⋯⋯⋯⋯⋯⋯⋯⋯⋯⋯⋯⋯Ⅲ弓I言⋯⋯⋯⋯⋯⋯⋯⋯⋯⋯⋯⋯⋯⋯⋯⋯⋯⋯⋯⋯⋯⋯⋯⋯⋯⋯⋯⋯⋯⋯⋯⋯⋯1一、文献综述⋯⋯⋯⋯⋯⋯⋯⋯⋯⋯⋯⋯⋯⋯⋯⋯⋯⋯⋯⋯⋯⋯⋯⋯⋯⋯⋯⋯4(一)国外研究⋯⋯⋯⋯⋯⋯⋯⋯⋯⋯⋯⋯⋯⋯⋯⋯⋯⋯⋯⋯⋯⋯⋯⋯⋯⋯⋯⋯4(二)国内研究⋯⋯⋯⋯⋯⋯⋯⋯⋯⋯⋯⋯⋯⋯⋯⋯⋯⋯⋯⋯⋯⋯⋯⋯⋯⋯⋯⋯8(三)综述小结⋯⋯⋯⋯⋯⋯⋯⋯⋯⋯⋯⋯⋯⋯⋯⋯⋯⋯⋯⋯⋯⋯⋯⋯⋯⋯⋯⋯10二、跨国资源型并购概况⋯⋯⋯⋯⋯⋯⋯⋯⋯⋯⋯⋯⋯⋯⋯⋯⋯⋯⋯⋯⋯⋯⋯⋯⋯11(一)全球资源型并购概况⋯⋯⋯⋯⋯⋯⋯⋯⋯⋯⋯⋯⋯⋯⋯⋯⋯⋯⋯⋯⋯⋯⋯11(二)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概况⋯⋯⋯⋯⋯⋯⋯⋯⋯⋯⋯⋯⋯⋯⋯⋯⋯⋯⋯14三、中外跨国资源型并购的案例分析⋯⋯⋯⋯⋯⋯⋯⋯⋯⋯⋯⋯⋯⋯⋯⋯⋯⋯⋯⋯18(一)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18(二)中海油并购尤尼科⋯⋯⋯⋯⋯⋯⋯⋯⋯⋯⋯⋯⋯⋯⋯⋯⋯⋯⋯⋯⋯⋯⋯⋯19(三)力拓并购加拿大铝业公司⋯⋯⋯⋯⋯⋯⋯⋯⋯⋯⋯⋯⋯⋯⋯⋯⋯⋯⋯⋯⋯21(四)瑞士斯特拉塔公司并购加拿大鹰桥公司⋯⋯⋯⋯⋯⋯⋯⋯⋯⋯⋯⋯⋯⋯⋯22四、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对策建议⋯⋯⋯⋯⋯⋯⋯⋯⋯⋯⋯⋯⋯⋯⋯⋯⋯⋯24(一)企业层面⋯⋯⋯⋯⋯⋯⋯⋯⋯⋯⋯⋯⋯⋯⋯⋯⋯⋯⋯⋯⋯⋯⋯⋯⋯⋯⋯⋯241.积极开展公关,注重规避政治⋯⋯⋯⋯⋯⋯⋯⋯⋯⋯⋯⋯⋯⋯⋯⋯⋯⋯9.42.结合企业实际,理性作出决策⋯⋯⋯⋯⋯⋯⋯⋯⋯⋯⋯⋯⋯⋯⋯⋯⋯⋯243.聘请优秀的顾问及咨询团队⋯⋯⋯⋯⋯⋯⋯⋯⋯⋯⋯⋯⋯⋯⋯⋯⋯⋯⋯254.曲线出手,低调并购,注意谈判环节的保密工作⋯⋯⋯⋯⋯⋯⋯⋯⋯⋯255.加强并购后的整合⋯⋯⋯⋯⋯⋯⋯⋯⋯⋯⋯⋯⋯⋯⋯⋯⋯⋯⋯⋯⋯⋯⋯256.选择合适支付方式,保持合理估价水平⋯⋯⋯⋯⋯⋯⋯⋯⋯⋯⋯⋯⋯⋯26(二)政府层面⋯⋯⋯⋯⋯⋯⋯⋯⋯⋯⋯⋯⋯⋯⋯⋯⋯⋯⋯⋯⋯⋯⋯⋯⋯⋯⋯⋯261.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协调企业间并购活动⋯⋯⋯⋯⋯⋯⋯⋯⋯⋯⋯26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263.政府要加大咨询机构和人才的培养⋯⋯⋯⋯⋯⋯⋯⋯⋯⋯⋯⋯⋯⋯⋯⋯27结语⋯⋯⋯⋯⋯⋯⋯⋯⋯⋯⋯⋯⋯⋯⋯⋯⋯⋯⋯⋯⋯⋯⋯⋯⋯⋯⋯⋯⋯⋯⋯⋯28参考文献⋯⋯⋯⋯⋯⋯⋯⋯⋯⋯⋯⋯⋯⋯⋯⋯⋯⋯⋯⋯⋯⋯⋯⋯⋯⋯⋯⋯⋯⋯⋯⋯29后’记⋯⋯⋯⋯⋯⋯⋯⋯⋯⋯⋯⋯⋯⋯⋯⋯⋯⋯⋯⋯⋯⋯⋯⋯⋯⋯⋯⋯⋯⋯⋯⋯3lII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一)选题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以强化市场地位、寻求战略性资产等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化的高度体现。特别是在第五次并购浪潮后,跨国并购在投资总额上超过“绿地投资”,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并购中,以获取自然资源为目的的资源型并购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2002年起,随着全球对煤、天然气、石油、矿产等稀缺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能源价格的抬升,围绕资源的占有而进行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进而导致资源型并购成为世界投资者瞩目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2002—2009年期间,全球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共有234起,不仅并购数量在增加,并购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其中最大的一单要数2007年8月英国力拓有限公司以38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铝业公司,溢价高达66%。在此大趋势下,我国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国内石油及矿产资源的严重缺乏,从2006年起,国家就开始有目的地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引导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资源型并购,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的资源型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流。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的中海油、中石油等大型国企挥师跨国而引发的资源并购“热"与惨淡的国际并购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仅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跨国并购总额就达到116亿美元,与2009同比增长了863%,而这其中有65亿美元涉及资源型并购,占到总量的56%。【1]然而,在屡屡创造数字记录的同时,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有欢喜也有悲伤。这其中既有中石油成功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简称PK公司)的成功经验,也有中海油等企业因为涉及到东道国战略资源等国家安全问题而被迫失败的教训。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尚属初级阶段,经验缺乏。现有的并购理论无法完善地指导中国企业并购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针对以控制资源为目的跨国并购展开深入分析,系统地剖析这些跨国资源型并购的成败得失以及并购过程中我们将会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因素,从而为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借鉴。(二)研究意义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跨国并购活动也在日益活跃和完善起来。尤其是最近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相当活跃,已经颇具赶超跨国并购大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的趋势。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角度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资源型跨国并购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规模上看都位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之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的跨国资源型并购发展速度愈来愈快,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自身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然而,中国企业的跨国资源型并购的现状并非是“风景这边独好”,在光鲜的成绩背后也隐藏着很多风险和问题。当前,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金融、外汇等管理制度也不健全,企业自身缺乏合理的跨国并购策略,也没有做好跨国并购前的尽职调查,更缺乏对跨国并购过程中各种风险的估计和预判。再加上并购完成之后缺乏有效的整合,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并购的铩羽而归。基于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和风险,本文的实际意义在于通过对跨国并购理论的有效梳理,在中外经济学者对于跨国并购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并购的现状特征,积极探索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动因,进一步完善跨;国并购的理论体系。同时,笔者将结合国内外动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企业自身发展所具有的特点,针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相关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剖析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本身以及周围环境所存在的有待改进之处,从回顾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历程开始,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并购之道",从而使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践行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构想,使中国的资源型企业获取更大的并购利益,并进一步确保中国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有效实施。(三)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其中国外研究部分又分为传统跨国并购理论以及跨国并购理论的新发展。第二章:跨国资源型并购概况。对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历史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同时逐步分析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动因。第三章:中外跨国资源型并购的案例分析。这一章中笔者将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外典型的跨国资源型并购成功及失败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对策建议。根据第三章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这一章中将着重分析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带来的经验启示,并给予相应的对策建议。(四)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通过对国际上跨国并购发展历史的考察,认识跨国并购的动因和特征;通过对全球跨国并购浪潮中国外资源型并购案例和中国跨国资源型并购的横向比较,总结我国跨国资源型并购的特征与不足。(2)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用跨国并购的一般规律,阐释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及国际惯例;从我国实际现状出发,运用案例研究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成败得失,探索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发展道路。(3)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本文不仅努力对跨国并购基本理论加以阐述和思考,更希望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索可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借鉴与选择的战略对策。(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系统地引入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在辨证地分析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企业借鉴的发展道路。本文的不足在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较晚,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不仅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缺乏大量可以借鉴的经典案例。由于样本容量太小,无法进行实证分析,因此文中的一部分观点只能有一两个案例进行佐证,说服力不够。(六)核心概念与界定1.并购的概念阐释兼并: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新的企业或者公司,实践操作中通常由一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公司吸收另外一家或者几家公司。收购:是指一家企业或者公司(即收购方)用现金、债券或股票等其他方式购买另一家企业(即被收购方)的股票或者资产,从而获得对该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其特点在于目标公司经营控制权易手,但目标公司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盟1并购:MergerandAcquisition(M&A),是兼并与收购的统称。2.跨国并购的概念阐释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的统称。是指一国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所有或者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资产或股份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的企业管理实施实际的或者完全的控制行为。3.资源型并购的概念阐释资源型并购:以获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并购行为。本文中所论述的资源型并购中的“资源”,主要是指不可再生、不可重复使用的煤、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文献综述跨国并购已经取代“绿地投资’’,成为当前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国内外专家学者历时多年,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形成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一)国外研究1.跨国并购早期理论研究综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默提出垄断优势理论,他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说为基础,并以不完全市场竞争假说为基础,阐释了什么是厂商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厂商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具有垄断优势,而厂商的垄断优势又可以概括成为如下的几个方面:’技术上的先进程度、形成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结构严谨科学、信息传递上具有优势和具有全球性的市场营销手段等,其中,他认为技术优势是最重要的垄断优势。口1后来leberger和Caves进一步拓展了海默的垄断优势论。Caves认为厂商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所拥有的产品与其他类厂商产品间的差异。leberger则认为厂商在目标国进行对外投资通常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他们只有充分地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市场的不完全性,再加上厂商本省具有的自身垄断优势,才能顺利完成对外直接投资。但是Hymer-Kind以及leberger—Caves学派理论存在着一个重大理论缺陷:即垄断优势理论下的跨国经营并不是帕雷托最优的。首先垄断优势促进了跨国垄断从而消减了东道国的总体福利;其次公司跨国经营既有可能提高效率,但同时为了追求垄断利润也有可能降低效率。再次,为了消除冲突,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公司有合谋垄断的动机和可能。H1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弗农在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综合地分析了垄断优势与区位选择,将两者结合起来,较好地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动机、投资时间选择与投资流向的区位选择之间的动态关系。弗农创造性地将产品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递增的阶段,也就是周期,并且把投资流向的区位选择与企业跨国生产和出口结合起来进行动态分析。英国学者Buckley和Casson开创了内部化理论。与前人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同时造成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不完全性。他们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较低成本在产业内部转移所获取的优势。内部化理论关注的是由于市场交易成本所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的缺陷。Rugman在Buckley和Casson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市场内部化的含义,那就是“将市场思维和体制内化到公司内部,以内部取代外部市场,在这一内化的过程中,公司通过对价格进行调控来平衡内外市场,使内部市场也能像外部市场那样发挥作用”。邓宁的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位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陆11979年小岛清教授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则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划分为三类:自然资源导向性、市场导向性和生产要素导向性。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Jensen和Ruback(1983)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效率理论。他们认为,获得效率增进是推动企业并购的主要原因。这种效率主要是由于并购企业和它所收购的目标企业所拥有的管理效率存在差异。因此当两个具有不同效率的企业通过并购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的时候,这个新的企业的管理就有可能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由Jenson和Meelding(1976)首先提出的代理理论认为是企业管理者对于利于追求的私欲驱动了并购活动的发生。代理理论认为,当管理者只拥有企业股份的一小部分时,便会产生代理问题。小部分的所有权可能会导致管理者缺乏工作动力或进行额外的消费,由于管理者(经理)与所有者之间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因此拥有绝大部分股份的所有者将承担大部分的成本。代理理论表明当管理者市场没能解决代理问题时,企业或并购活动的市场将会发挥作用来降低由于管理者“搭便车”而产生的代理成本。2.跨国并购最新理论研究综述在早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最近二十多年关于跨国并购的理论发展地十分迅速。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跃居成为目前国际经济学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在这个阶段当中,国外的经济学者对于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了动因研究、影响因子分析、并购效应的分析以及对于并购后的绩效研究等几个方面。(1)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跨国并购动因文献主要有:企业价值低估论、行业冲击理论、部分均衡分析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①企业价值低估论Hannah.L&KayJ.(1977)提出并形成该理论,后来PedroConzale,GeraldoMVasxoncellons和RechardJKish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发表了《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假说》,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上述假说。Hannah.L&KayJ.(1977)他们认为在并购过程中单个企业的价值(其中不仅有表现价值还含有潜在价值)都没有充分得以反映,均存在着被低估的现象。而Kish(1998)则采用美国1981-1990年间,被外资并购的76家公司为样本,进一步证明了导致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目标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②行业冲击理论Mitchell和Mulherin(1996)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根据历次并购浪潮中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某些行业的特征,将并购浪潮与行业冲击联系起来,提出了行业冲击理论。Mitchell和Mulherin(1996)认为行业结构是技术、政府政策、需求、供给、等因素的函数,当变量保持不变的时候,行业结构也保持稳定。当其中一些变量由于受到技术革新、组织革新、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冲击而产生一些变化时,此时行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具体表现就是企业数量以及规模的调整变化,而并购恰恰就是企业进行调整的主要方式。‘61③部分均衡分析理论部分均衡分析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它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等角度对跨国并购进行了分析。它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汇率、税收、经济运行制度、等。现阶段,理论界产生了一种新趋势:就是在从前使用大量均衡分析预测跨国公司的境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运用一般均衡理论解释公司或者国家层面境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研究。④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进入某些行业不是完全自由的,某些行业对于企业的进入存在着诸多的限制,都有可能对企业进入某一形成产业壁垒。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往往因为不熟悉目标国市场的一些特殊情况,再加上目标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以及外资规模上施加的种种限制,从而构成了跨国并购的较高的进入壁垒。在国际市场上,尤其在资源性的行业,如矿产、石油等行业,受东道国政策的影响,即便是大型跨国公司也很难通过新建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并购行业内企业,获取其生产能力、技术等,能够有效规避政府限制,降低或者消除行业壁垒,进入目标市场。坦率地说,虽然目前的产业组织理论不能全面有效地解释跨国并购的所有问题,但是这种理论研究的角度却是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的一大进步。相比较从前那些只注重观察企业特征、目标国投资氛围等外在因素对跨国并购影响的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加强了产业层面的研究,从而弥补了这快空白。该理论从产业层次出发的角度上分析跨国并购行为,它指出产业壁垒也会对跨国并够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此外,Bartlett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产品创新、降低成本、接近市场这三位一体的跨国投资模式。这一模式弥补了生命周期理论的巨大缺陷,将各种可以解释PDI区位流向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hall(1995)发展了邓宁的理论,并将其进行抽象总结,上升为直接投资的寡占优势论。这一新的理论中不仅考虑了折衷理论的三大因素,还考虑了企业在与目标国接触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获取让步或其他利益的能力。Johansson(2000)认为经济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跨国并购的供求关系,这中间母国经济的强弱、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会直接影响跨国并购的股本价格以及并购企业跨国投资的资本规模。(2)关于并购效应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关于并购效应的研究分为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跨国并购可以实现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是努力降低企业的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因此跨国并购后会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和整合。所以跨国并购行为一大结果是可能导致企业裁员,社会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比如Lubatkin(1983)和Capron(1999)就表明:以资源驱动的跨国并购行为会带来导致企业经营的协同效应,从而导致裁员。(Chatterjee,1992)则从并购企业高管的角度出发,认为他们会因为担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心目标企业存在较低效率而选择进行大幅度的裁员。Gibbs(1993)和Johnson(1996)则从代理理论角度来考虑,也得出了跨国并购导致裁员的结论。尽管有上述学者得出跨国并购导致大幅度失业的结论,但仍有部分学者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跨国并购所产生的就业减少只是暂时的现象。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跨国并购行为对就业的影响应该是弊大二F利的。国外的众多学者对并购效应的研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就导致长期以来用来解释并购动因的协同效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不再被奉为“金科玉律"。为此,一些学者希望通过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企业并购后,会出现并购企业以及被并购企业业绩滑坡的现象。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Roll(1986)的自大假说,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以及Shidfer和vishny(2003)的套利假说等。(3)关于跨国并购影响的研究关于跨国并购影响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并购对企业本身和对东道国的影响上。关于并购企业的影响研究中,ATKeamey用6000个样本做实证分析,发现1990年代中期的跨国并购有超过半数的并购企业在并购发生之后,他们的企业股票价值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出现大幅度的上升,相反停滞不前,甚至有一部分企业出现了下降。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的影响包括:(1)对国内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研究。PehrjohanNothilck的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跨国并购时往往会担心跨国并购对本国利益的损害,对他国跨国公司利益的增加。事实证明从长期看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2)对社会福利的研究,TarunKabiraj(1999)研究了跨国并购行为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他得出了协同效应发生的可能、市场结构和并购各方的实力等因素会对跨国并购产生社会福利影响:(3)对跨国并购以及其他投资方式,比如新建投资的比较研究。(4)对跨国并购与公司治理结构、国家政策发展趋势等方面关系的研究。(4)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数量较多,形成的理论体系也比较庞大。传统跨国并购绩效理论认为跨国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股东价值存在着一个“倒锅型曲线",就是产品集中型的跨国并购产生的绩效值是最高的,随着水平并购、市场集中型并购、混合并购、垂直并购的产生,不断降低。H1但是Lubatkin(1987)从行业状况的角度对并购绩效进行了解释分析,并且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他认为企业的绩效和企业并购多元化的程度有关,它呈现的是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而后期的下降往往是因为协同效应的逐渐减弱,财务风险的逐渐提高所导致的;不过,正如同对于企业并购效应的研究众说纷纭一样,对于企业绩效研究的讨论也是各说其词。一些研究认为企业先前的并购经验的有无以及管理风格的一致性会对该次并购的绩效产生影响。比如Han(2002)在分析了72家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的基础上,认为有较多国际并购经验的投资者,会比那些缺乏或者只有较少经验的投资者,更有可能取得好的收益。因为先前的经验可以帮助企业更快更顺畅地进行人员、管理、组织形式的整合,加速企业形象在东道国的建立。Davids(1968)则认为管理风格的一致性能促使并购的相互交融和吸收,Buono(1989)的研究也表明,管理风格的差异会成为导致并购企业绩效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下降的原因。KwokandReeb(2000)提出上游下游假说,他认为不上下游行业的风险程度会对跨国并购的绩效产生影响。投资于上游企业通过跨国并购降低了风险,而投资于下游产业却往往增加了风险。另有一些研究独辟蹊径,从企业治理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跨国并购的绩效问题。比如Markides和03ton(1998)的研究指出企业大股东的数量和董事会结构会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还有研究发现企业跨国并购的绩效与高管人员的权力大小呈负相关。(二)国内研究1.国内跨国并购理论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相对于西方起步较晚,无论是研究范围的广度还是研究体系的深度都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相比较。目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主要在对现状的总结、并购动因、目标定价、经济后果研究、并购效应、并购策略及政府政策选择、国外并购模式在中国的应用等方面。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体系中,针对并购的现状总结上比较多。周琳、张秋生(2001)利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将1984年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目标选择、跨国并购的策略选择、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国家制定的并购政策等均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付清照(2004)认为我国企业目前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开拓市场、资源驱动、获取技术这三点动机。王天有(2002)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跨国并购价值评估方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AHP)运用到评估工作中去。魏龙和刘勇(2004)运用CAPM的模型方法,从并购企业股票价值的角度出发,得出了采用不同系统风险系数P的检验方案。随H¨1何新宇、陈宏民(2000)从企业并购动机角度出发,分析了技术差异对企业的并购影响,得出了前者是影响企业并购动机一大原因。贾红睿等(2000)引入差异产品因素研究了企业战略兼并行为,并对并购潮的触发机制给出了一种合理解释。hnmingZhang(1994)则研究了跨国并购行为会对社会福利带来的影响。吴健中、汤澄(1997)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上分析了企业不同的并购方式产生的绩效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效应研究也是当前中国国内在企业跨国并购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国内众多的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跨国并购的效应进行了分析论证。一些学者主要围绕并购事项展开研究,采取的是事件分析的方法。另一些专家则是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比较并购公司在并购前后的业绩变化,从而得出并购效应的相关结论。建立在西方学者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上,国内的学者大多从短窗口事件反应和长期财务业绩这几个角度来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高见和陈欲玮,2000)。n21同时,他们也普遍关注财务绩效对跨国并购的效应影响,得出了并购行为发生以后,公司的长期绩效表现为先升后降或先平后降的明显特征(冯福根、吴林江2001)。屈韬和李善民(2004)等人则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上,提出了我国企业适应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跨国并购的方法。n∞齐安甜、张维(2001)从期权的角度,应用期权理论,对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估进行了研究。n町2.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并购的研究由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较晚,国内关于跨国并购尤其是跨国资源性并购的研究十分匮乏,各个学者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单个方面,比较零散。尚飞鸿(2007)认为资源型并购的动因除了协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多元化经营、谋求增长等动因外,还特别强调了中国资源需求急速增长促使国际矿业并购浪潮的迭起。李天星(2007)认为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动因:一是政府控制的国家能源企业的崛起。它们之中有许多来自资源富裕的国家,这些国家已从飙升的油气价格中获益匪浅,目前正寻求在全球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二是潮水般的全球流动性带来了大量新资金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投资于能源行业。三是新型对冲基金和维权投资者的出现,成为收购的推动力量。刘强(2007)则强调资源战略储备的意义,和全球资源紧缺的现状两者推动矿业并购的迅速发展。姚淑梅(2008)对我国企业跨国能矿并购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就中国企业整合能力差、支付手段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张松涛(2008)从案例的角度出发就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并购的动因以及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杨捷(2010)对中国企业跨国矿产并购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进行了研究。王颖(2007)对中国企业跨国资源性并购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期使资源型企业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周金瑾(2009)则站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企业跨国资源性并购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着重分析了潜在的各种风险。李稻葵(2009)在就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并购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关系。李敏、张丹(2010)则分别对价值评估、融资阶段、整合阶段的相关财务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李洪涛(2009)则对我国企业跨国资源性并购的外部驱动型因素进行了分析。张洪、刁莉(2010)论述了资源型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分析了跨国并购方式的优点,进一步探讨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推动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n刚吖231在实证研究方面,赵静(2007)在梳理和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定价权的视角出发,认为资源型并购最主要的动因是为了通过增大市场份额,最终获取资源型商品的定价权。博弈模型的分析证明了经过并购可以增大资源商品进口国的能源自给率,升级企业研发技术,从而帮助企业获取能源定价权。李巍(2007)则基于EVA指标的实证研究,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价值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资产类并购优于股权类并购,大部分的资源类并购公司在短期内通过并购提高了价值,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绩效表现。徐凌云(2010)以比较优势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近两年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近50个案例进行了收购方所有制形式、收购方主要业务、收购:方战略目标、收购方式、操作方式(母公司直接并购或者通过子公司并购)、支付方式、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金来源、并购后短期整合设想等指标的研究。王颖(2009)运用运用事件收益模型和财务比较模型对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作出评价,结论表明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属于战略性并购,即短期内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且不理想,随着时间推移资源型企业有在长期实现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张意翔(2009)基于ARMA预测方法衡量了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面临的价格风险。瞳4H矧(三)综述小结通过对所查阅文献的综述,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1.企业并购动机的现有理论都是从一定的假设前提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并购的动机,但都无法对所有的并购活动给出合理的解释,也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统一的结论。出企业并购的动机是多元的、复杂的,很难用一种理论解释清楚,实际的企业并购过程是一个在多因素作用下的互动过程。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着相应的实证研究相支撑,但是都不足以解释所有的并购动机。2.经济学界对企业并购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传统的企业并购的分析。现阶段的新经济形式下,尤其是全球型金融危机背景下发生的大规模的跨国资源型并购,现有的并购理论无法给出全面的解释。由此可见,并购实践急需新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3.过于注重对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现阶段,关于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庞大的。大量的经济学家选择运用数学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来解释现状、发现新问题。然而,我们知道模型的建立往往是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前提不一样了,结论很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完全迷恋实证的分析方法,而要将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从而使得研究更加符合客观现实。4.要注重对跨国并购引起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研究。现有理论只限于从微观层面即企业层面来讨论并购所带来的效益,比如对股东的效益等,很少理论从整个社会即宏观层面出发讨论并购的效益。1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跨国资源型并购概况(一)全球资源型并购概况随着第六次并购浪潮的展开,曾普遍集中于电信、金融行业的资金大量涌入向资源型行业。全球煤、铁、石油等各种能源的并购层出不穷,资源型并购己经成为第六次并购浪潮中的主流。随着原材料、大宗商品,如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直线上涨,全球经济对于资源型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攀升。这一阶段,全球范围内的大宗商品、资源型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行业的跨国并购交易频频发生。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弥补国内需求不足和提高商品定价权成了最主要的三个驱动因素。啪1自2002年以来,由于新兴市场持续消费的上升,全球矿产和金属的产量持续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全球矿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仅2006年至2010年的4年间,铁矿石的需求量增长63%,铜矿增长35%,铝增长了32%。如此大的需求势必导致全球矿产供不应求。而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的矿业被少数几家垄断公司长期垄断,并掌握了相关产品的定价权,由此引发矿产和金属资源价格的持续高涨。以铜、铝为例,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需求增加、库存下降和投机炒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期铜、期铝的价格持续走高(见图2.1),价格的飞涨激起了行业新一轮重组浪潮,铝、铜等资源型商品的并购如火如茶地展开。图2.1期铜、期铝价格走势(2005-2008年)单位:美元/1吨除此之外,能源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据BP世界能源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各增长了2.5%和4.7%,但是石油产量却下降了0.3%,天然气产量也只增加了2.4%心8。。如此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能源价格始终在高位徘徊,甚至屡创新高。在价格的推动下,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拉开序幕。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共发生油气并购交易约671起,同比增加约7%;并购交易金额1740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单笔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大型交易共有22起,交易金额占全球交易金额的50%。∽1高昂的能源价格使全球石油业传统巨头获益丰厚,包括英国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在内的全球大型石油公司都加入了这次资源型并购浪潮。笔者综合分析了2005年以来的近百起跨国资源型并购典型案例,得出当前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如下特征:1.跨国并购的规模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2004年以来,全球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金额逐年增大,不仅总额超过了4000亿美元,同时每年的平均金额已经达到了24.28亿美元。迄今为止,交易金额最大的为2009年12月埃克森美孚以逾500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天然气开发商XTOEnergy。以矿业和金属业为例,从2000年到2007年,该行业的并购数量由392起增加到903起,平均并购额从99百万美元增加到234百万美元,说明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加。啪’表2-1:全球矿业和金属业历年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年度20∞2∞l200220∞删200520062007数量392380475596564701903金额(百万美元)38,74766,74556,34746,18226,35065,430175,713210,848平均并购金额(百99176119974411625l234万美元)数据来源:我的钢铁网http://w,,.mysteel.com/gc/MRIztbg/2008/lO/27/115053,1889855.htmlF---I金额(百刀美元)一数量图2—2:全球矿业和金属业历年并购情况数据来源:我的钢铁网http://www.mysteel.com/gc/MRIztbg/2008/10/27/115053,1889855.html0O0如∞∞加∞册∞∞加m0........—....................LO0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大交易额并购的比重增加从绝对数看,2002年至2008年,全球并购额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已经由2002年的105笔交易迅速上升到了2008年的300笔,从比例上看,大交易额的比重在跨国并购总数中的比例也从1.6%上涨到4.7%。从2004年开始,大交易额并购的交易额呈现直线上涨趋势,光2008年两个季度的交易额就己经超过了2002—2005年每一年的交易总额,其在整个跨国并购投资总额中的比例也超过了60%。瞳司(图2—3)资料来源:世界投资报告2003—2008图2-22002年以来lO亿美元以上跨国并购数慧和投资总额3.跨国并购区域集中度较高跨国资源型并购受到资源区位因素的影响,区域的集中度相较其他行业的并购更高。比如铜矿主要分布在智利等国,铁矿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等国,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石油气则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亚等国,因此相应的跨国资源型并购活动也集中在这些地区。4.国家支持型企业作用凸显因为资源型并购事关国家的能源安全及政府利益,因此政府在跨国资源型并购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一些专家认为,由于资源型商品存在的稀缺性特点,在加上连续暴涨对后期价格预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自然资源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也开始意识到资源缺乏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的迟滞影响。因此,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国内资源型企业的跨国并购。根据调查显示,在2006年,仅在石油行业,国有或者国家控股的公司进行的跨国石油并购所产生的交易额就达到570亿美元,这个比例为整个行业全年的33%。就我国而言,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为首的国有资源型企业进行跨国资源并购的比例更是达到了整个资源行业的50%以上。5.并购方式主要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综观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资源型并购买,除了少数钢铁企业因为需要铁矿石及其他原楚鼢泡麓0毅黢翳秘,受蹙砖一础躺雠腑i蒌啪鹏。阚德例嘲鼢枷嬲。酏∞∞∞∞∞弱o32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材料而采取纵向并购以外,绝大多数的资源型并购是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进行的。根据清科中心2010年的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型并购有88%以上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进行,而纵向以及混合并购的比例分别只有1096和296。究其原因,是因为跨国资源型并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以及扩大规模。6.绝大多数不谋求绝对控股,多以收购部分股份为主由于东道国政府往往针对资源型并购设置重重阻碍,再加上资源型并购大多标的巨大,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型并购往往采取收购部分股权或者资产,而不急于谋求绝对的控制地位。(二)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概况1.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历史中国企业迈出跨国并购的步伐相较世界诸强要晚很多年。首都钢铁集团是中国最早进行跨国资源型并购的企业。早在1992年年底,它就以1.2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年产成品矿1000万吨的秘鲁铁矿公司的全部资产。随着中国加入WTO,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正式走上了起步阶段。2006年以前,资源型企业的并购主要活跃在油气领域,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三大巨头是中国较早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2006年,受国际资源价格的影响,金属等开始成为资源领域并购的热点,江西铜业等公司纷纷加入跨国资源投资的浪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资源供求失衡,国外很多资源企业深陷财务和经营困境,为中国企业获取跨国资源提供了良机,许多企业纷纷采取并购的形式开展对外投资。(表2—2)‘233表2—2:我国部分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列表我国部分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列表时间中方收购者外方收购目标并购金额并购类型1990中港集团澳大利亚Channer铁矿40%的股份3.26亿美元纵向并购1992首钢秘鲁铁矿98.4%的股份1.18亿美元纵向并购2002中海油西班牙Repsol公司的印尼资产5.91亿美元横向并购2002中石油美国Devon公司的印尼资产2.16亿美元横向并购2003宝钢澳大利亚Easterrange46%的股份1.2亿澳元纵向并购2005中石油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全部全部权益41.8亿美元横向并购2005中石油、中石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14.2亿美元纵向并购化和管道资产2007中铝秘鲁铜业公司91%的股份8.6亿美元纵向并购2008中冶兰伯特角铁矿公司位于澳大利亚的铁矿纵向并购项目1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并购报告》、网易财经、新浪财经等报导整理2.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现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仅2009年前两个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22起,涉案金额218亿美元,其中资源型并购占到其中的97%。在这次并购的浪潮中,中国的大型国有资源型企业充当着“尖兵”的角色。而出于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政策的考虑,政府在这其中也屡屡发挥着“推手"的作用。Ⅲ1(1)并购规模逐步扩大、速度迅速增加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始于1992年,发展初期只有个别大型国企开展过规模不大的几次并购活动。到了1997年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跨国并购事件,这一阶段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跃期,并购规模逐步扩大,速度迅速增加。到了2l世纪,中国资源并购案交易金额普遍较大,一般都在10亿元~20亿元人民币左右。2005年,总额达到了140亿美元,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以2009年前半年为例,中海油收购埃克森美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LNG项目的标的达到了410.3亿美元。即使是标的额最小的中石化收购英国Emerald公司,其收购金额也达到了4亿英镑,远远超过了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早期的平均水平(见表2—3)。表2-32009前半年我国资源型跨国并购一览表金额公司国别备注中化集团以4亿英镑并购F姐eraldEnerg的Khurbet油田的37亿英镑中化集团英国合资伙伴。中化集团印尼Pt.SeleRaya成功地交割了印尼勘探区块的印尼相关权益。4亿英镑中石化英国8月,中化以8.75亿美元现金收购Emerald能源公司。中石油19亿加元收购AthabascaOilSandsCorp旗下的17亿美元中石油加拿大MackayRiver及Dover油砂专案的60%开采权益。410.3亿中石油澳大利亚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澳大利亚资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计划美元从后者处每年购买225万吨的LNG,协议期限为20年。中石油日本中石油收购新日本石油大阪炼厂49%股权。10.2亿美中石油新加坡中石油以现金对价10.2亿收购吉宝公司所持新加坡石油公兀司45.51%的全部股份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联合收购哈萨33亿美元中石油哈萨克斯坦克斯姐曼格什套油气公司,对价为33亿美元。中石化以每股47.8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ddax石油公司72亿美元中石化瑞士1.576亿股股票。中石化收购法国道达尔集团在加拿大“北极之光”油砂项目中石化加拿大的10%股权30-50亿中海油参与收购KosmosEnergy的油田。交易价值将达30美元中海油加纳亿美元至50亿美元。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企业跨国油气资源预测报告(2)并购手段和方式趋于多元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尽管现金在跨国收购活动中仍是主要的支付方式,近年来的交易显示,股票和其它证券的使用亦见增长。我国证券市场的透明度较低,且不同国家证券市场的制度也不相同,因此国内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普遍采用的是现金支付。但是由于资源并购涉及的标的往往巨大,因此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资源型并购时,有倾向性地选择以现金支付为主,股权置换为辅的支付方式,从而达到规避财务风险,避免现金流断裂的情况。(3)并购主体比较单一,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由于进行跨国资源并购涉及的标的普遍巨大,因此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缺乏“扬帆跨国"的经济实力,这就直接导致现阶段进行跨国资源型并购的企业主体多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垄断国企。这些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活动中不仅有自身雄厚的资金做支撑,必要时政府及各级金融机构也会及时提供各项优惠的融资、贷款措施。此外,由于跨国资源型并购行为与国家的能源政策以及能源安全息息相关,在当前我国面临巨大能耗压力的背景下,政府对于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往往持积极的鼓励态度。综合运用税收、金融、政策等诸多杠杆来推动大型企业积极探询跨国资源型并购的机会。3.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动因分析(1)资源需求的驱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伴随着的是能源巨大的消耗。根据国际能源署2009年发布的报告:中国当年的能源消耗量总计22.52亿吨油当量,比美国的21.7亿吨高出4%,中国以超过美国4%的能源消耗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如此巨大的能源,仅靠国内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以石油为例,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至2008年底,跨国石油依存度已达52%。据统计,200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为20,067万吨,同比增长9.5%,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口21过高的资源依存度,直接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的大型资源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跨国,有意识、分地区地进行资源并购活动。(2)金融危机带来的现实“抄底”机会。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弥散,资源行业屡受重创。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而目前欧美国家货币政策正无限接近零利率,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大大节约成本,提供了跨国“抄底”的机会。而各国急于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纷纷放宽投资政策及并购领域,这些也都为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提供了现实的可能。(3)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中国虽是资源大国,但是人均拥有量却不到世界的1/4,资源的稀缺性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大瓶径。在此背景下,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另一方面加大对能源、矿产等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支持,适时出台了并购贷款方面的指导意见,引导和鼓励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根据相关报告显示,中国铝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均得到了银行的大额授信支持。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仍然相对活跃,2009年前三个季度中国企业完成的跨国并购交易61宗,并购金额达至1J212亿美元。口31这些并购行为的发生,是构筑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中国走出去、多途径、多元化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蚓(4)外汇储备的增加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称,中国外汇储备在2010年年末已经达到2.85万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18.7%。庞大的外汇储备势必导致人民币升值,这就使得中国资源型企业在渐进升值动力下,利用自身闲置的货币金融资产进行跨国并购,获得投资收益。此外,人民币升值将增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支付能力,降低了跨国并购的成本,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良好的货币条件,使得中国企业更有底气和实力进行跨国并购,获取资源。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中外跨国资源型并购的案例分析在资源型并购高潮迭起的今天,理性地分析中外资源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结合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总结资源型并购的成败得失,对推动和优化我国资源型并购具有借鉴意义。(一)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1.背景描述中石油全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它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独家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5日。截至2007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拥有公司86.29%的股权。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简称PK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加拿大但所有的资产和业务都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商。该公司拥有的石油探明储量约为8000万吨。PK公司全部上游资产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的南图尔盖盆地,拥有南图尔盖盆地11个油田和5个勘探区块,分属13个勘探开发合同。下游业务以炼油、成品油及原油销售为主,拥有哈萨克斯坦国内最大的奇姆肯特炼厂及分布在塞浦路斯及哈国各地的销售公司及加油站构成的运销网络。是哈萨克境内第三大石油公司,并在纽约等5家证券交易所上市。啪11997年,哈萨克斯坦学习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将国土面积内超过80%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以十分便宜的价格转为私人所有经营。但与之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石油资源大量流失的同时,其国内的经济依然每况愈下。2004年后,哈萨克斯坦开始运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通过指定严苛的《环保法》,向国外石油企业征收高额的罚金。作为每年石油产量占哈萨克斯坦国内总产量十分之一的PK公司,自然首当其冲。仅2005年一年,就被处以2.2亿美元的高额罚款。哈萨克斯坦国内的愈演愈烈的国有化压力再加上PK公司自身开采能力下降等原因,终于促使PK公司下定决心卖身自救。PK公司寻求并购的消息吸引了包括中石油集团在内的诸多国际石油巨头的兴趣。2005年5月,中石油宣布收购PK公司,并迅速展开谈判。在此后的时间里,中石油集团迅速完成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的谈判,承诺出让PK公司30%的股份,并让出齐姆肯特炼油厂。尽管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频频通过拥有PK公司部分股权优先购买权等名义申请暂缓出售。但最终中石油仍然以高出竞争对手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5%的报价,总价款4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石油公司100%的股权。2.案例分析应该说,中石油成功并购PK公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立在成功吸取早先中海油1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并购优尼科的教训的基础之上的。(1)得力的顾问及中介团队此次并购,中石油聘请的是经验丰富的投行—.花旗银行以及伟达公关。作为具有多年丰富并购经验的公关公司,伟达公关的关系网络遍布世界各地,这其中包括加拿大、英国、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在与中石油签定聘用协议之后,伟达公关迅速组织相关团队就哈萨克斯坦及加拿大的国际关系、地缘政策、法律条款等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些前期的积累为日后的谈判打了很好的基础。(2)低调的并购谈判过程与之前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中石油的并购过程显得异常的谨慎和低调。为了避免舆论的不利报道左右整个谈判过程,同时也避免股价出现异常波动影响最终的谈判价格,在谈判开始之前,中石油就联合顾问团队、公关公司组织相应的团队针对谈判过程中面临的随机会因素,积极引导舆论走势,平抑股价不良波动。同时’相关团队全面搜集各界反馈,及时识破对手意图。(3)全力争取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由于之前PK公司出售股权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哈萨克斯坦国内的国有化压力,因此中石油能否成功主导此次并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这一次跨国收购,中国的石油公司变得更加有经验。为使自己的收购免遭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公司失败的命运,中石油可谓是作足了功夫。首先,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地区经营多年,曾经与哈萨克斯坦当地的资源企业合作开发过多个油气田项目,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商业背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其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此次谈判,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时候就该项并购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进行充分交谈,双方从首脑的层面就已经达成了一致。第三,中石油集团根据谈判形式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其整体收购计划,作出适时的让步,保证对方持有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战略控制所需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33%股权,同时与中石油集团平分奇姆肯特炼油厂的股份和成品油销售的权利。∞刀这一举措无异于为哈萨克斯坦国内吃了一颗“定心丸",消除了哈国内对此次收购的反对压力,体现了我们收购政策的灵活性。(二)中海油并购尤尼科中海油并购尤尼科的案例注定会被写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教科书中,其原因并不在于这次并购距离创造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并购标的之最仅差一步之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失败会后来的中国企业资源型并购带来太多的思考和借鉴。1.背景描述中海油,全称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它是与中石油、中石化并列的中国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尤尼科公司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在泰国、印尼、孟加拉国等国家拥有油气区块资源。但2003年以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尤尼科公司主业疲软,连年亏损。不得已,在2005年年初,尤尼科被迫挂牌出售。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初,中海油就开始积极与尤尼科高层的秘密接触。并于2005年11月向尤尼科提交了“无约束力报价’’。然而2005年的年末,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快速彪升,此时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于2006年4月对外宣布将以160亿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购尤尼科。在竞争之下,同年6月,中海油宣布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向尤尼科发出要约,并承诺以现金方式全额支付。然而,此项收购受到了来自美国国内的普遍反对,美国国会甚至要求总统签署延长中海油国家安全审查时间的法案,而这样一来势必导致超过尤尼科要求的要约收购期。再加上此时雪佛龙透过舆论表达了要抬高保价的意向,至此,中海油无意再纠缠于此次并购,于是中海油公司在8月2日对外宣布己撤回其对尤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从而宣告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跨国资源并购案的失败。2.案例分析(1)高调行事的战略失误中海油作为大型垄断型资源企业,尽管受到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但是归根结底其的跨国并购行为还是一次商业行为。但是中海油在此次并购中,面对国内媒体采访时,曾大谈“中海油以贯彻国家的能源战略为己任"、“中海油作为大型国企担负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之辞,这番言论经过美国媒体一番渲染之后,立刻成为美国政客手中的“把柄”,让本就根深蒂固的“中国威胁论"更找到了施展的空间。这也无怪乎美国众议院就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2)忽略对谈判内容的保密2004年12月25日,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与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董事长威廉姆斯进行秘密会晤。谈话围绕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内容展开。这本来是绝密的密谋,岂料谈话内容却被英国《金融时报》抢先曝光。此报道内容之详细让人瞠目结舌,报道不仅提到拟聘请的顾问以及并购后整合战略,甚至提到中海油计划出价130亿美元现金,购买优尼科后出售其在美国的资产。此消息一出,犹如惊天响雷,第二天优尼科的股价立刻高涨50%,而中海油的股价则有所下跌,中海油的收购难度也大大增加。(3)缺乏充分的调研及全方位的准备作为一项大的并购活动,按理说事先应该聘请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进行风险性评估,同时还要组织专业团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然而,在这个案子中,中海油事前没有聘请任何调查机构进行调研,自身也缺乏对美国社会政治风险的清醒认识,在谈判过程中遇到阻力时也缺乏足够灵活的应对措施,更没有求助于经验丰富的咨询机构,这种种原因都直接导致最终收购的失败。(4)要摒弃为了资源不惜代价的思想观念尽管当前我国处于一个资源相对稀缺与经济飞速发展的矛盾期,对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大,对资源型并购成功的欲望也比较强烈。但是资源的驱动是要以理性为前提的。在这个案例中,中海油最终给出的报价是185亿美元。事实上,这一价格已经远远高于对尤尼科现存所有资产的估算价格。中银国际就曾发表报告也批评中海油出价过高。中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海油首席财务官杨华称,185亿美元的出价是基于尤尼科资产的内在价值,相当于尤尼科石油储量的价格为每桶油当量11.20美元,但中银国际报告指尤尼科大部分资产为天然气,实质价值低于石油。该行估计,收购将令中海油今明两年每股盈利分别减少12%及15%,中银国际更预期收购令中海油目前净现金水平,变为年底负债率204%,若母公司次级债转为股票,负债率将可降至101%,若将贷款以股票取代,则负债率可降至69%。[391如此一来,考虑油田的实际开采能力,即使没有雪佛龙的“从中作梗",中海油此次并购之后的长期绩效也是值得怀疑的。(三)力拓并购加拿大铝业公司1.背景描述力拓矿业集团是全球第二大铁矿石供应商。加拿大铝业公司是美国铝业公司的前身——匹兹堡还原公司的加拿大子公司。19世纪20年代,因为反垄断的原因,被剥离出美国铝业公司,成为独立的公司。该公司是加拿大最大的原铝生产商,也是全球第三大原铝生产商,它的原铝生产和加工水平全球领先。在这次力拓都试收购活动发生之前,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铝铝生产商,其在亚洲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23%。但是此次并购之后,力拓铝的年产量将增加3倍,由此将集团的铝产量提升9%至32%,取代俄罗斯铝业成为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商。在力拓与加拿大矿业正式谈判之前,其在全球的第二大竞争对手——美国铝业公司已经与加拿大矿业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并购谈判,最终宣告失败。2007年5月7日,该公司宣布以现金和股票共计330亿美元对加拿大矿业发起敌意收购。敌意收购行为遇到了加:拿大铝业公司的拒绝,世界各地的相关企业均表示了对此次收购的高度关注,必拓公司、淡水河谷公司,斯特拉塔公司都声称有意参与竞购。2007年7月12日力拓集团宣布,以超过美国铝业的价格收购加拿大铝业公司。同年10月9日和18日,此次并购分别通过了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审批和加拿大政府批准。至2007年11月20日,力拓完成收购加拿大铝业100%股份,从而超过其主要竞争对手俄罗斯铝业公司和美国铝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铝业生产集团。矿业史上最大并购案到此完成。盼副2.案例分析力拓对加拿大铝业公司的并购堪称矿业界比较成功的并购案件。综合分析其并购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1)清晰的并购目的在并购加拿大铝业之前,力拓在黄金、铁等矿产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惟独缺乏足够的铝矿产品优势,此次并购属于铝业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并购,它使得力拓在铝业方面的生产链条更加合理,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整个公司的业务结构更为完善。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注重法律风险的规避澳大利亚负责企业并购审核的是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它主要审查并购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和是否会危及国家安全。它的并购准则强调横向并购的关注,而对非横向并购原则上不予干预。力拓公司是矿产品企业,而加拿大铝业公司也是一个以铝的下游产品为主营业务的铝业公司,两家合并后并不会形成横向垄断公司,容易获得监管部门的通过。相反,美国铝业的母国美国的垄断审查机构着重审查的是并购标的,而不关注具体的并购方式,这就使得在审查环节,力拓就较它的竞争对手又了更大的回旋空间。(3)选择适当的支付方式近年来跨国资源型并购的支付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企业往往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而取代以现金支付+股权置换的混合支付。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因其交易迅速、清晰便捷等优点,仍然为目标企业所欢迎。在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前提下,力拓一直以来坚持的现金支付同美国铝业公司采用的高负债和高风险的项目贷款杠杆收购方式相比显然具有了明显的优势。·;(4)并购前大打“公关牌’’,并购后大打“整合牌"力拓为了确保该项并购的成功,专门将其加拿大铝业总部设于蒙特利尔,并确保大部分派驻加拿大的高级经理人为加拿大人。此外,在并购谈判的过程中,力拓还通过种种渠道向加拿大各级团体、公益机构捐赠。这些举措增加了当地民众的好感,大大减少了并购中来自加拿大政府部门的阻力。并购结束后,力拓开出丰厚的薪水,保留了加拿大铝业公司的全套高层管理人员,铝业部分仍由加拿大铝业公司原班人马经营管理,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并购后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四)瑞士斯特拉塔公司并购加拿大鹰桥公司1.背景描述斯特拉塔集团公司是总部设在瑞士的全球性的矿业公司,是全球第五大综合性矿业公司。鹰桥公司成立于1928年,是总部位于加拿大的国际性矿产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电解镍供货商。出于扩大铜和镍产品生产和销售份额的需要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斯特拉塔集团公司分三步完成了对加拿大鹰桥公司的收购。首先,斯特拉塔集团于2005年8月以每股28加元的价格从Brascan公司收购了其掌控的鹰桥公司19.9%的股份,这一收购行为使得斯特拉塔集团一跃成为鹰桥公司的主要持股人之一。这之后,斯特拉塔集团公司乘其主要竞争对手Inco与温哥华矿务公司谈判,无暇针对鹰桥开展有效的并购行动之际,趁机向鹰桥公司发出了收购要约。经过不懈的努力,斯特拉塔公司终于在2006年8月已经获得了对鹰桥公司的控制权,开始了对鹰桥公司全面的整合工作。最后,2006年11月,斯特拉塔集团最终以每股62.50加元的价格完成对鹰桥公司100%股权的收购。嘞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案例分析(1)合理的支付策略与上文中提到的力拓公司收购加拿大铝业集团一样,斯特拉塔收购鹰桥支付方式依然全部采用的是现金,这有利于获取被收购方股东的支持,减少鹰桥内部对收购的阻力。在此次收购过程中,斯特拉塔提出以每股51.17加元的价格收购鹰桥80%的股份。但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菲尔普斯道奇却提出了每股62加元的价格收购鹰桥。不过后者采取的支付方式却是以0.672股该公司的股份加上17.50加元现金转换成鹰桥的股份。尽管竞争对手的出价总额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斯特拉塔公司凭借全额现金支付的方式,击败对手现金加股票的方式,从而取得最终的并购胜利。(2)合适的并购方式与力拓并购加拿大矿业采取纵向并购不同的是,斯特拉公司对加拿大鹰桥的并购方式主要是混合并购。这是因为这两家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存在纵向的产业链的关系,但是彼此之间的矿产品又不完全重合,存在着互补性,运用混合并购的方式更有利于并购后的整合效应的发挥。这种并购方式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加强其垄断地位,规避风险。并购之后成立的新公司无论在矿产结构还是营销网络上将更加丰富饱满,同时公司的综合实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3)稳健的并购程序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纵观世界并购史,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大宗跨国资源并购,很大一部分企业失败的原因在于对并购过程缺乏有效规划,急于求成。它们或急于利用某些所谓的“机会”快速杀入,或急于引导谈判对手尽快完成并购。还有的企业在根本不具备全额控股的条件下急于完成全盘并购。反观这个案例中,斯特拉公司的基于自身实力及外部环境因素的考虑,全部收购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它通过阶段性的战略性收购,层层深入,最终达到了绝对控股的目的。(4)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斯特拉塔公司收购鹰桥之后在人员整合方面下足了工夫。它留用了鹰桥的高级经理,并让他们主管原来主管的公司业务。比如,任命鹰桥前首席运营官为斯镍产品事业部的首席执行官,前总裁为铝产品事业部的首席执行官,并且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和信任,邀请他们加入斯特拉塔集团执行委员会。同时,注重人文关怀,稳定原有中层管理的情绪,从而稳定了原鹰桥职工队伍,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整合。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对策建议根据第三章的案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外资源型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往往由一些细节的因素直接导致最后的成败。在本章中,笔者将从企业、政府两个角度,仔细梳理影响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相关因素,并结合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实践,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启示。(一)企业层面1.积极开展公关,规避政治风险’从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能否开展积极的公关活动,有效规避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是决定企业能否有效进行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关键因素。当前,政治风险一直是我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针对目标国战略物资的资源型跨国并购更是如此。政治风险一般包括:目标国政治稳定性、是否面临国有化风险、目标国外资并购政策风险、目标国与母国的政治友好程度、目标国的市场开放程度。由于当前“中国威胁论”在西方世界的广泛蔓延,再加上中国并购企业的国企背景,中国企业的跨国资源型并购行为往往会被扣上侵害目标国国家安全的帽子,受到东道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与审查。在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案例中,美国舆论反复造势,力图制造“资源威胁入侵论”。与此同时,美国的国会也对此次并购百般挑剔,布什总统颁布法令,将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时间一延再延,迫使中方自动退出此次并购。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并购谈判前组织经验丰富的顾问团队和咨询机构,详细评估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同时,我国政府应有意识地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跨国资源型并购活动,以弱化国企背景带来的不利影响。2.结合企业实际,理性作出决策从瑞士斯特拉塔公司并购加拿大鹰桥公司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理性的决策以及契合实际的并购目标,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另一大关键因素。现阶段,中国企业之所以屡屡“沉船跨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扎实的根基,盲目上马并购项目。理性的资源型并购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长远的眼光,不应一时冲动而草率作出并购的决定。在这一点上,国外的诸多成功案例能够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在瑞士斯特拉塔公司并购加拿大鹰桥公司的案例中,斯塔拉公司首先是出于扩大铜和镍产品生产和销售份额的需要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才实施的上述并购。同时,该公司也不急于“一口吃成胖子",而是循序渐进,依据本公司的实际,推进并购进程。相反,一些国内的企业在开展并购时,既不依据企业实际,也不理性分析市场状况。血一样的教训告诫我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们:必须立足当下,立足企业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以及支付方式,根据并购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变换,灵活应对。3.聘请优秀的顾问及咨询团队优秀的顾问以及咨询团队的参与,往往能对企业并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在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案例中有充分的体现。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跨国并购的道路上,有些钱不能省,而应该看作是一种投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本来就晚,严重缺乏经验。在当前瞬息万变、充满各种风险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立足本就非易事,进入到一个陌生的政治环境中开展并购活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聘请专业的顾问团队和咨询机构进行前期调研、中期公关、阶段性的策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在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案例中,虽然中石油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也有过充分的沟通和接触。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并购活动而言,这些了解和接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优秀的顾问与咨询团队的充分介入。在这一案例中,中方的顾问团队针对哈国内的形势变化,果断改变收购战略,添加了双方平分奇姆肯特炼油厂的股份和成品油销售的权利的条款,为最终的谈判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系列的行为足以说明在跨国资源并购中一支优秀团队的重要性。4.注意谈判环节的保密工作上文中,我们曾经提到,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失败的两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对于谈判内容的保密以及过于高调的并购姿态。在真实的并购行为中,忽略了对谈判内容的保密往往容易导致谈判内容的泄露,从而引起谈判双方股价的不正常波动,最终会使并购方额外支付一些不必要的对价。因此,中国企业在跨国资源型并购过程中,应该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责任到人,防止谈判成功之前出现谈判标的或谈判内容的泄露,以免己方陷入被动。此外,诸如中海油这一类的大型国企,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其“国有”性质往往容易引起东道国国民以及政府的不满和排斥。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曲线收购的方式,联合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共同收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曲线收购的隐蔽方式,不仅避免风声泄露引发股价剧烈波动,同时也很好的规避了相关部门的严厉监管,值得我国的企业借鉴。总之,资源型并购往往牵扯多方利益的敏感神经,稍有不慎就会危害最终的谈判结果,因此中国企业在进行大宗资源型并购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适当的低调,从而把握谈判节奏,牢牢控制并购主动。5.加强并购后的整合尽管整合问题已经属于老生常谈,然而事实证明仍有超过67%的失败并购源于失败的并购整合。在本文的第三章中,力拓并购加拿大铝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制胜关键,就是在并购后合理的打出“整合”牌。作为企业并购开展前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整合的特殊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要求企业在并购交易前,必须依据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明确可行的整合计划,并将整合计划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并购交易完成后,根据事先的规划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整合。脚1在企业并购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人员留用机制和选聘机制;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双重手段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层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法规和风俗习惯,依据体面劳动的相关要求,密切联系工会,灵活处理劳资纠纷;并购之后,双方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沟通,建立相信、相重的关系;同时加深与外籍员工的沟通,增强其对新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有利于双方的文化顺利融合。6.选择合适支付方式,保持合理估价水平瑞士斯塔拉公司成功并购加拿大鹰桥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合适支付方式的选择。现阶段,资源型并购的标的往往十分巨大,且规模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而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又往往采用现金支付方式。诚然,现金支付易于被目标企业所接受,同时也大大简化了并购环节。但是现金支付对收购方的资金实力有很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遭遇财务风险。从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大胆推设,即使中海油并购成功,高达185亿美元的现金支付也会对公司的正常经营和现金流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资源型并购时,依据企业自身财务能力,结合竞争对手的保价条件,综合考虑支付方式的选择。此外,资源型并购的最终目的之一仍然是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克服为了资源不计后果的冲动,理性评估目标资源的价值,避免因不合理估计而造成资产缩水。(二)政府层面1.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失败经历以及中石油成功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的案例,从正反两个角度生动地说明政府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的对外国家关系会对中国企业的跨国资源型并购产生直接影响,中石油能够成功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的一个重要外因就是中哈两国良好的政治合作和交往。其次,当面临资源企业间竞争并购时,政府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协调企业并购活动,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面对愈演愈烈的并购浪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联合行业协会,实时关注相关领域内的企业并购活动,协调企业的外并购行为,避免中资企业就石油资产等展开更多竞购战,以防两败俱伤,渔翁得利。H¨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力拓成功并购加拿大铝业以及瑞士斯塔拉成功并购加拿大鹰桥,均充分彰显健全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对于企业对外并购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这个层面上,我国政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一情况,国家要逐步减少对外汇、行政审批的诸多限制;加大对2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企业的融资支持,提供必要的专项资金支持。比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此外,要加强资源型并购的信息保障工作,保证信息顺畅、准确的传达到意向企业。同时,政府要做好企业的强大“后援”,加大对企业资源外交和对外援助的力度;通过国际谈判,敦促东道国简化对我国企业的审批程序;政府要积极建立双边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协调,减少我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阻力,保护企业的利益;政府还应引导和鼓励各类商会、准政府机构开展各类的投资洽谈会,加深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方便国外企业、组织更好得了解我们的企业文化。H副3.政府要加大咨询机构和人才的培养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资源型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其最大的挑战就是对跨国并购环境的不熟悉,不能有效地参与跨国市场竞争和防范跨国并购风险。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中,中方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优秀的国际并购组织和人才的介入。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加强咨询机构与相关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宽视野,能适应市场要求的并购人才。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对于我国资源型企业来说,跨国收购跨国自然资源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高溢价的收购价格等原因往往成为阻碍中国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成功的因素。本文从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当前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结合国内外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典型案例,运用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得出了以下的结论:一、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全球资源型并购加剧。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资源型企业的跨国并购频频升高。这一阶段的资源型并购主要由国家型资源公司主导,支付方式往往以现金收购为主。二、推动中国企业频频跨国资源型并购的主要原因包括资源的驱动、金融危机引发市值缩水带来的现实“抄底机会"、政府的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以及外汇储备充裕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关联影响。三、结合案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影响企业跨国资源型并购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主要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二是企业决策的理性与否;三是顾问团队的专业程度及参与程度;四是支付方式及并购方式的选择;五是并购后企业的整合程度;六是对并购谈判节奏的掌控以及舆论宣传程度的掌握。站在政府的角度,我们认为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政府资源公关和资源外交的力度,政府对咨询机构以及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力度都是影响企业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跨国资源型并购热逐渐升温的今天,政府“搭好台”,企业“唱好戏”,双方共同努力,吸取之前并购的经验教训,就能提高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几率。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蔡和天.跨国并购趋势研究[J].企业研究,2010(4):31—34.[2]刘恒.外资并购与政府政策[M].北京:法律出版,2000.3-8.[3]StephenHymer.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sofNationalFirms:astudy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M].1976.[4]Anderson,JamesE.andErievanwincoop.(2003)GravitywithGravitas:ASolutiontotheBorderPuzzle[J],AmerieanEeonomieReview.93(1):170-192.[5]JohnDunning.Theeclecticparadigm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M].1991.[6]游振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商学院,2008.[7]张亚.跨国并购理论综述[J].南开管理论坛,2002(2):24-25.[8]JohnDunning.Theeclecticparadigm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1991(19)[9]MoonH.Song、RalphA.Walkling.Abnormalmn肋storiValsofacquisitiontargets:Atestofthemerger&acquisitionprobabilityhypothesis[J].JournalofInmmafionalManagement,5(1999)207-239.[10]王天有.跨国并购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7):13-16.[11]魏龙,刘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跨国并购收益风险评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6):77-80.[12]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研究,2002(11):23—26.[13]屈韬,李善民.公司治理结构与跨国并购[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3):19—25.[14]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2(2):48-51.[15]姚淑梅.我国能矿资源企业跨国并购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8(45):19—20.[16]张松涛.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基于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的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院,2008.[17]杨捷.中国钢铁企业跨国矿产资源并购影响因素及策略[J].新财经,2010(3):15—18.[18]王颖.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特征分析与策略研究[A].科技创业月刊,2009(11):34-39.[19]周金瑾.境外矿业并购风险分析[J].中国矿业,2009(10):16-18.[20]张稻葵.资源并购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关系[N].经济观察报,2009-03-02(038).[21]李敏,张丹.金融危机中的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相关财务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5—28.[22]李洪涛.我国企业资源型跨国并购外部驱动因素分析[J].经济策论,2009(8):11-14.[23]张洪,刁莉.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思考[J].亚太经济,2010(2):45—49.【:24]赵静.第六次并购浪潮中的资源性并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李巍.资源型企业并购价值分析一基于EVA指标的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经济学院,2004.[26]徐凌云.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目标定位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7):25—33.[27]王颖.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09.[28]张意翔.基于ARAM预测方法的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价格风险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12):37-44.[29]BP《世界能源报告2010年》[30]顾鑫.全球油气并购金额达1740亿美元亚太公司是最大买家[髓/OL].http://唧.chinanews.com/ny/201I/Ol一28/2817456.shtml[31]数据来源:我的钢铁网http://www.mysteel.com/gc/MRIztbg/2008/10/27/115053,1889855.html[32]2010年中国企业跨国油气资源预测报告.[33]新浪网财经频道.聚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髓/oL].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zgqyhwbg/index.shtml[34]朱长春.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9.[35]王黎明,宋明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23-24.[36]车怡,廖运凤.资源型并购的典型案例分析——力拓并购加拿大铝业[J].经济研究导刊,2009(5):56.[37]车怡,廖运风.并购典型案例分析——瑞士斯特拉塔公司并购加拿大鹰桥公司.经济研究导刊,2010(1):35.[38]收购尤尼科需攻掠“十重门”中海油的极限较量[髓/oL].http://media.163.com/05/0628/lO/1NBlUGOB00141EQ22.html[39]赵爱玲.从两起并购案例看跨国矿业并购如何淡化’中国色彩”与”政府色彩”[J].中国对外贸易,2010(2):67—68.[40]王成龙.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及策略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8,16(4):23-24.[41]姚淑梅.我国能矿资源企业跨国并购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8,2173(45):27-32.[42]陈道富,苏扬.对外资源投资的经验和教训一一中铝与力拓并购案的反思[J],理论研究,59-6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邱嘉锋教授给予我的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邱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邱老师以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周洁同学、林丽敏同学、聂丽同学以及吕明同学均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同时还有许多同门师兄弟比如叶新革同学以及张英伟师兄在这过程中给予我的精神上的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