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st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ID:33376025

大小:2.27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9-02-25

st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_第1页
st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_第2页
st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_第3页
st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_第4页
st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st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象,对盈余管理行为动机、存在性、常用手段、存在问题、影响等进行多方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ST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所特有的产物,国内专门针对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不是很多。因此,下文将对国外对于亏损或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以及国内对亏损上市公司及ST公司盈余管理有关的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1.2.1国外学者研究回顾DeAngelo(1994年)对公司面临财务困境或业绩下滑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是那些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的会计选择问题。一般认为,陷入财务危机的公司会做出改变其会计方法、会计估计或应计项目以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因为

2、这样可以使管理人员保全其职位,减少公司董事会和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干预,同时使公司的盈余能够满足债务契约有关条款的要求,避免或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但DeAngelo得出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会计选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既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也没有试图避免或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相反,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趋向于通过减少股利支付和重新构建其经营及契约关系以强化现金流量管理。Sha瑚a&Stevenson(1997年)研究了即将破产公司的可操控性会计政策变更行为及其对发展和运用破产预测模型的意义。研究结果发现,即将破产的公司比控制样本的公司

3、更有可能为了对其盈余和总资产产生重大有利的影响而做出有利的操控性会计政策变更。Burgstahler&Dichev(1997年)研究了公司为避免报告盈余出现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通过分析公司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动的横截面统计分布以及对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动的横截面分布进行平滑统计检验,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公司中确实存在避免盈余下降或亏损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而且这些公司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管理经营现金流量和营运资金的变动额来达到增加会计盈余的目的。1.2.2国内学者研究回顾我国有关亏损上市公司及ST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集中于其为规避监管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4、上,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鲜明特点。陆建桥(1998年)选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22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又选择与各亏损上市公司相同行业、相似规模的22家盈利公司作为控制样本,运用应计利润总额的随机游走预期模型、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考虑规模和行业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扩展的Jones模型,系统2第一章绪论研究了这些公司在出现亏损和前后年份的盈余管理及利润操纵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出于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免受诸如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处罚的动机,在亏损当年及其前后年度会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亏损公司主要是通过管理应

5、计利润项目和非经营性损益来进行盈余管理,且在亏损上市公司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存在明显的调增会计利润的会计处理行为;在亏损年度,大量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利润的会计处理,进行“大清洗’,为来年实现盈利埋下伏笔;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公司一般存在显著的非正常调增会计利润的操纵性应计会计处理。蒋义宏(1998年)以沪深股市744家上市公司公布的1997年度每股盈余(E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通过案例分析和行为分析结合的方法,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着利润操纵现象,且其利润操纵行为与“配股”动机和“保牌”动机相联系。上市公司为募集资金,

6、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时为提高发行价格会进行财务包装,普遍存在多报利润现象,而无一例隐瞒利润;样本亏损上市公司为避免被摘牌,普遍存在推迟损失并将损失集中于一个会计年度中予以确认的情况。Haw、Qi、Wu和Zhang(1998年)从证券管制的角度对我国大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成功的运用了包括线下项目在内的交易事项或管理应计利润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收益指标的要求,从而获得配股资格或减少停牌和摘牌的风险。孙铮、王跃堂(1999年)运用分布检测法对亏损和扭亏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在微利和

7、严重亏损区间分布比较集中。微利公司采用对非营业性项目的损益进行调节的办法弥补营业性的亏损;亏损公司则通过操纵非营业性项目的损益做大亏损,为明年扭亏为盈做准备。刘杰(1999年)在其博士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采用实证方法对有关盈利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处于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盈余管理方法的观点。蒋义宏,王丽琨(2003年)选取1999年至2001年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将样本按首亏、扭亏、其他进行分组,然后将各组的非经常性损益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结果显示,亏损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显著大于其他上市公司,出于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

8、损,免受诸如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处罚的动机,采取连续3个会计年度“微利——巨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