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桃:釋邾公乇鐘銘文中的“穆”字(1)

李春桃:釋邾公乇鐘銘文中的“穆”字(1)

ID:33385279

大小:1.27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5

李春桃:釋邾公乇鐘銘文中的“穆”字(1)_第1页
李春桃:釋邾公乇鐘銘文中的“穆”字(1)_第2页
李春桃:釋邾公乇鐘銘文中的“穆”字(1)_第3页
李春桃:釋邾公乇鐘銘文中的“穆”字(1)_第4页
李春桃:釋邾公乇鐘銘文中的“穆”字(1)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春桃:釋邾公乇鐘銘文中的“穆”字(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96釋邾公鐘銘文中的“穆”字(首發)李春桃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邾公其中的邾公名字一直存在釋“”和釋“”兩種觀點,本文暫取前說。鐘舊藏於潘祖蔭處,後輾轉歸端方所有,現藏上海博物館。鐘上有銘文,現著錄於《殷周金文集成》102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1984~1994年;後文均簡稱《集成》。銘文分6行,共36字,鑄於鉦部和鼓部。我們先按照通行的意見把釋文寫在下面(釋文按寬式),然後再

2、討論相關問題:陸終之孫邾公作氒龢鐘。用敬卹盟祀,祈年眉壽,用樂我嘉賓及我正卿,揚君靈君以萬年。銘文舊釋為“揚”的那個字原篆作:以前討論到邾公鐘的學者多把這個字釋作“揚”,據筆者所查閱到的資料,以前涉及到該形的著錄類、字典類、字編類、檢索類著作,多直接把該形釋成“揚”字,其中僅羅福頤《三代吉金文存釋文》(卷一,香港問學社,1983年)將其嚴式隸定為“”,下面沒作任何說明,這是因為該書對所有釋文都僅作嚴格隸定,並不括注所讀之字,所以不難推想,該書這樣處理不會有什麽特別用意。似無異議。但是若仔細分析,這個字的釋讀還值得進一步討論。舊釋為“揚”的主要依據是《說

3、文》中“揚”的古文從攴作“敭”。右部從攴應無疑問,可是該形左面卻與古文字中的“昜”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古文字中的“揚”、“昜”附列於下:揚:(《金文編》678—780頁)容庚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昜:(《金文編》666頁)收稿日期:2011年5月13日發佈日期:2011年5月13日頁碼:8/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96揚:、(《戰國文字編》794頁)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4、2001年。昜:(《戰國文字編》641頁)我們仔細比對了古文字中其它以“昜”為聲符的字,都與左部不同,囿於篇幅,此不多举。觀察上錄“昜”及“揚”的寫法,我們可以發現,上錄第二、三、四行中的“昜”(旁)的下部都作類似“勿”的形體,而邾公鐘銘文中的形,左面下部為三橫一豎,並且豎畫完全貫穿三個橫畫,寫成類似“丰”形,兩者不同。上錄第一行中的形比較特別,有的學者可能懷疑左部是由左面演變而來,但是兩者區別亦很明顯,而且後者中的“玉”作為意符,不能輕易寫成類似“丰”的形體,就算假設前者是後者的訛形,也不能成立,因為邾公鐘銘文整體風格嚴謹整飭,並不草率,不能把看成是

5、訛體。範圍再擴大一點說,古文字中的“昜”旁多見,正常寫法中似沒有寫成與左部相同的。洪颺先生認為形中左下部的“丰”形是“丯”旁,“丯”在“揚”字中作為聲符。按此說可商,首先從形體上看,左下部所從是三個橫畫,“丯”正常寫法從三個撇畫,兩者不同,不能認為該形所從為“丯”旁。其次,從音理上講,“丯”是月部字,“揚”是陽部字,二者韻部遠隔,讀音並不相近。洪颺先生是先論證了魚部字與月部字讀音相近,因而認為陽部(與魚部為對轉關係)字與月部字讀音亦近。其實就算個別的魚部字與月部字讀音相近,也不能說明陽、月二部讀音相近,所以認為“揚”從丯聲於音理亦難通。由此我們暫不取該

6、說。洪先生觀點參洪颺:《從簋銘文“公休”的釋讀談古文字資料中魚部字和月部的相通》,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八次年會散發論文,2010年。那麼,以前把該形左部看作“昜”旁是不可取的。再說形的右部,雖然《說文》中以“敭”為“揚”字古文,但是,先秦古文字“揚”字出現頻率很高,而其從來沒有從攴作的,按,《戰國古文字典》(662頁)“敭”字下所收陶文形體屬於誤摹,原陶文形體右部從戈,湯志彪先生《三晉文字編》(735頁)已經正確地把該形收在“”字下;又徐在國《<戰國古文字典>所錄陶文研究》一文也指出該形是誤摹。《戰國古文字典》(662頁)又收有見於包山120號簡的“”

7、字,其實這個字下部所從亦非“敭”旁,李學勤先生已經指出該形下部所從為“尋”字,此說即是。以上觀點分別參看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指導教師:馮勝君教授;李學勤:《續釋“尋”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徐在國:《<戰國古文字典>所錄陶文研究》,《中國文字學報》第三輯,商務印書館,2010年。另外,或認為柳鼎銘文(《集成》2805)中的“揚”字右部是“攴”旁,其實非是,因為該銘中的“牧”字從攴,“攴”旁的寫法與“揚”字右部迥異。仔細觀察,柳鼎中的“揚”字右部所從乃“

8、丮”旁之訛。它們都與上錄第三行中的形體相同,右部從丮。所以,邾公鐘銘文中字從攴也不能作為將其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