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ID:33493221

大小:3.82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9-02-26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1页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2页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3页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4页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导论2.对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20世纪70年代,沃顿(Verdoorn,P.J.)、迈凯利((Michaely,M.)、巴拉萨(Balassa,B.)、小岛清(Kojima,K.)等为产业内贸易理论做出了大量的经验性研究。1960年,沃顿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所发生的变化时,第一次注意到了产业内贸易的存在。他发现,经济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目录下的;1962年,迈凯利在计算了36个国家5大类商品的进出口差异指数后指出,就一般情况而言,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明显的相似性,而大多数发展中

2、国家则相反;此后,巴拉萨在对欧共体制成品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大部分发生在以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体系划分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小岛清在研究发达国家贸易格局时也注意到高度发达的、类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迅速增长,并认为产业内贸易现象背后必然包含着一种新的原理。这些经验分析都为后来形成系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作了很有价值的铺垫。在沃顿、迈凯利、巴拉萨等人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经验性研究的同时,许多西方学者也正在对战后贸易新格局进行理论探索。例如林德(Linder,S.B.)(1961)、波斯纳(P

3、osner,M.A.)(1959)、弗农(Vernon,B.)(1966)、基辛(Kissing,D.B.)(1968)等提出了相互需求、技术资本、产品生命周期和人力资本等理论。这些新贸易理论和新要素理论与当时的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相互作用,为产业内贸易研究进入理论性阶段奠定了基础,也为经验性研究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5年,格鲁贝尔(Grubel,H.G.)和劳埃德(Lioyd,P.J.)首先开始了开创性的理论探索。通过对各国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较详细的经验研究之后,他们得出结论,即不论是相似性产品还是差异产品,都有产业内贸易存

4、在。他们认为,贸易中心的贸易大多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还与季节性贸易、较高的贸易成本以及政府的某项政策或法律约束有关。他们还指出,产品的水平性差异和垂直性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两个互不影响的原因。3.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1)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i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Helpman,E)等人把张伯伦(Chamberlin,E.H.)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分析中来,提出了张伯伦产业内贸易模型,即新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他们认为,如果存在

5、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不完全竞争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则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间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因为,在利润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大化原则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下,每个产业都存在着广泛和潜在的产品系列,容易形成产品的水平差别化,从而使产业内贸易成为可能。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国际信息传递手段的不断改善,消费者行为在示范效应和消费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下更趋多元化,从而推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双向流动。1980年,兰开斯特(Lancaster,K.)在克鲁格曼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侯泰宁垄断竞争模型。他认为,在具有相

6、同特点的两个国家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由于受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的影响,有关国家同一制造业部门的两个厂商在有无限的潜在产品系列可选择时,他们是不会生产完全一致的产品的。规模经济和水平性产品差异可以独立的在技术和要素禀赋方面都相似的国家间引起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的形式)。(2)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20世纪后期开始,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又集中在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分别研究上。二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产品多样化的性质上。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是指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垂直性产业

7、内贸易是指不同质量的相似性物品同时出口和进口。首先对垂直性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的是福尔威(Falvey,R.E.),他认为,由许多不同的厂家生产质量不同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又都没有规模效应,这时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可能发生。在这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与经典的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有相似之处,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质量高的物品,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质量低的物品。此后,西方学者又以林德模型为基础,先后建立了两个模型,即新H-0模型(Neo—Heckscher~OhlinModel)和自然寡头模型(NaturalOligopolyMode

8、l)。这两个模型不仅成功的解释了垂直性产业内贸易,而且又把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与传统贸易理论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完成了该分支领域内的理论体系。福尔威和凯克斯基(Kierzkowski.H)建立的新H_O模型(也称为F-KMo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