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ID:33810880

大小:69.6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01

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州沉罗JournalofChizhouCollege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Aug.2009Vbl.23No.4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何根海,刘国庆z(1•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2.池州市人民政府,安徽池州247000)【摘要】校地合作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牛存和发展空间.池州学院与池州市实施合作共建是新时期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对区域范围内院校发展的保障,监督和宏观调控作用,是院校发展的外部条件

2、和必要条件.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池州学院在认真研究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回报地方,创新发展,走校市合作,共建双赢之路.【关键词】校地合作;角色定位;整体置换;共建双赢冲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09)04-0113-05校地合作指的是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合作•校地合作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池州学院与

3、池州市合作共建已有七年,在合作共建中实现了学校的”专升本”,在合作共建屮基本实现了校园整体置换搬迁,加快了学校建设,促进了内涵发展,增进了发展后劲,形成了办学特色•这种合作共建模式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池州学院合作共建从动议,酝酿,决策,实施等过程和环节我都以学校主要负责人身份参与其屮,对校地合作共建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故本文拟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和探索,以求进一步理清思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同时也希望引起理论界关注和指导.1校地合作共建的必要性,可行性1.1校地合作共建是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校地合作共建是确定院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

4、,指导院校经营与学科建设的重要原则,有利丁院校与地方政府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齐头并进,共建共赢,以更高的水平完成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竞争加剧,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的合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是地方高校应该牢固树立的办学理念•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其三大职能的实现依赖于区域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程度,高校只有密切与地方的合作,才能寻找到自己新的发展空间,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办学特色•因此,校地合作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与必由之路

5、,是地方院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实现跨越的重要保证.1.2校地合作共建的可行性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地方经济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需要以地方政府经济支持和环境支持.目前,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从经济发展的边缘逐渐走向屮心,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相互结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达到空前的程度,己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以全新的视野,全新的姿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实现地方战略目标的需要出发来思考二者的良性互动关收稿日期:2009—05—18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重大教改计划

6、项目(20087JYXM014).作者简介:何根海(1963—),男,安徽枫阳人,池州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历史文化;刘国庆(1955一),女,山西左权人,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主任医师,主要负责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等方面工作.114池州学院第23卷系•就政府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强化政府职能,统筹规划地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地方犬学的建设发展,在政策导向,城市规划,经费投入,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校周边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大的扶持,促进区域院校尽快

7、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屮真正发挥作用;就高校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和条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进一步增强”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和交流,主动承担起促进地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地合作,是我国地方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地方院校摆脱由于缺乏区位优势,在办学经费,获取信息,师资来源,学科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