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

ID:34143819

大小:196.4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3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_第1页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_第2页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_第3页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6年第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总第208期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Serial№208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连淑能(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本文解释中国的悟性和西方的理性,追溯其渊源,分析其特征,并从汉英语言中分析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关键词:悟性;理性;汉语;英语Abstract:ThispaperexplainstheconceptsofChineseWuxing(powerof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int

2、uition)andWesternRationality,trac2ingtheirsourcesandanalyzingtheirdifferentcharacteristics.ThepaperalsogivessomemajormanifestationsofthesetwothoughtpatternsintheChineseandEnglishlanguages.KeyWords:wuxing;rationality;Chinese;English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7-0035-04  哲学有两种

3、基本的思维方式: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悟性思维矣。”《大学章句》()所谓“格物穷理”,即穷事物之理,积久便可豁然借助形象,运用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把感性材料组织贯通,使心中之理彰明。朱熹认为人心有领悟事物本质的内在能力,起来,使之构成有条有理的知识,具有直觉性、形象性、主观性、整体“置心物中”便可“究见其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对本体的直觉性、模糊性等特征;理性思维借助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把握就是悟。孔子的儒学以宋明理学的形式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外,形式,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客观悟说”也因此声名大振。性、

4、分析性、确定性等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含有理性主义因道家的“内悟说”主张“玄览”,即“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塞,素,但较注重直觉、体验、领悟,因此本质上是悟性主义的,但不归为其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五十六章(),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德反对向外界观察体悟,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杂念,保国古典哲学堪称其范本。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达到“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一章(),主张内心省悟,向内心世界寻求外界事物的真谛。魏晋时期的玄学,就是1.中国的悟性这一方法论的发挥。老子最先背离了感性模式

5、,提出了抽象的、不能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像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那样的理性模式,而直观的“道”作为万物之本“听之不见名曰夷:,视之不见名曰希,博之是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德经》()道与八内蕴的直觉洞察和领悟,即儒家的“外悟说”和道家、佛教禅宗的“内卦、五行等可感事物不同,是无法通过感官认识的,但道又是可感万悟说”。(冯凭,1986;侯才,2003)物的本源,只好求助于非感性的内悟了。老子的内心省悟模式主张儒家的“外悟说”,即“格物致知”的“格致之学”,强调从外界的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

6、天道”“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验中,尤其是前人已有的经验中,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如览”,反对向外界观察、探究。陆九渊和王阳明提出“心学”,主张向内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格致”或“格物”之法,是孔子哲学观的心世界去寻求外界事物的真谛。陆九渊发挥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代表作《大学》之旨。所谓“格物”,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和框架去的观点,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存于心中,不必外求“宇宙便是吾,衡量、测度对象,即用康德所说的“先验范畴”对思维对象加工、整理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只有反躬自悟才能达到“一是即皆是,和把握,达到“豁然贯通”,

7、但非理性。北宋的程颢、程颐提出了格物一明即皆明”,极力反对来自外界的知识。王阳明也反对朱熹的“格致知的外悟新说,主张把外界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或读书讲明义物致知”,而主张“致知格物”:“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是接物而处其当,皆言理也”“须,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豁然有贯通之处”。《遗(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书》卷十八)朱熹把二程的格物致知说系统化并加以发挥:“所谓致得其理者格物也。”《传习录》()由于陆九渊和王阳

8、明的努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