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

ID:34300443

大小:57.3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4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_第1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_第2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_第3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_第4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数学是一门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学科,也是一门让学生积极思考的学科。因此,如何能在课堂上引起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其中设疑是教学的一种好的形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

2、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祕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设疑方法,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1•问题设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要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1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巧妙设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制造悬念,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涨、

3、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及时讲述体积的知识,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思索的位置上。1.2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小

4、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的科学,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教学中,要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巧设问题。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为学生探索新知铺设道路。如在数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4-0.25,15F015;(2)10三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

5、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2•悬念设疑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又云“不愤不启,不1■非不发”,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需要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并恰当地设置布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恰似“于无声处听风雷”。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老师

6、先写出一个算式“29X21”,问学生这个算式的积是多少?经过计算后,学生说出了答案。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凡是十位数相同的两位数乘法,教师都能迅速口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算式,先自己计算一下答案,然后再来考考老师,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报出答案。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算式都能快速准确地报出答案,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积是多少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3•新课设疑3.1新课开始设疑。设疑要注意选择

7、适当的时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一开始的设疑,犹如磁铁吸铁一样,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景中•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第一节课时,从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设置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3.2新课结束设疑。一堂数

8、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新课的另一种设疑方法是在一节课结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