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苜蓿苗期耐旱性评价

份苜蓿苗期耐旱性评价

ID:34626720

大小:553.9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8

份苜蓿苗期耐旱性评价_第1页
份苜蓿苗期耐旱性评价_第2页
份苜蓿苗期耐旱性评价_第3页
份苜蓿苗期耐旱性评价_第4页
份苜蓿苗期耐旱性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份苜蓿苗期耐旱性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3份苜蓿苗期耐旱性评价[1][1][2][1]徐向南,易津,于林清,袁敏(1.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2.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要:对来自国内外不同种质的123份苜蓿材料进行研究,在出苗时期记录下其出苗顺序,分析出苗快慢程度与抗旱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苜蓿的出苗快慢程度与其抗旱性呈负相关。对原有的抗旱性评价方法做适当改进,使得更加合理化。通过观察对干旱条件的反应以及在干旱复水后的反应,对123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分出5个不同抗旱等级,包括24

2、种强抗旱、26种较强抗旱、23种中等抗旱、29种弱抗旱以及21种最弱抗旱的苜蓿。关键词:苜蓿;干旱;评价;生理学;苗期.我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立草为业、发展草业、草业先行的科学论断。紫花苜蓿具有产草量高、富含蛋白质、适口性好、生物固氮能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因此我国在“九五”期间把“牧草之王”——苜蓿的产业化作为科技攻关项目,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带动草业[1]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我国苜蓿的主要产区是陕西、甘肃、山西、宁夏、新疆,这些省(区)的栽培面积都较大。现在紫花苜蓿的种植范围日益扩大,向南到江

3、苏、湖南、湖北和云南的高山地区,东北三省也有较小的栽培面积。近年来,在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区经试种,已取得初步结果。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约33万公顷,由于国家对苜蓿种植和推广的不断重视,近年来苜蓿栽培和引种驯化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苜蓿种植面积己增加了近4倍,达133.1万公顷,目前苜蓿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人工[2,3,4]牧草,达210万公顷。我国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属于干旱区、半干旱区、干旱亚湿润地区。在这类地区种植苜蓿,是解决当地优

4、质饲草缺乏,特别是蛋白质饲料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入研究苜蓿的抗旱性,加速苜蓿的抗旱育种,对于克服该地区干旱、风蚀等自然条件对苜蓿栽培的制约,扩大种植范围,提高其生产力,具有举足[5]轻重的意义。苜蓿抗旱性的研究报道很多,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抗早性的鉴定上。大量研究表明,苜蓿品种间抗早性差异显著。苜蓿抗旱鉴定从田间鉴定法,到以生理生化鉴定法。选取的各种抗[6,7][8]旱指标各有所长,采用的不同方法各有利弊。根据李鸿雁等.编著的《苜蓿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一书中给定了两种主要的苜蓿抗旱性评价

5、方法:1、盆栽直接测定法;2、目测法。两种方法规定了抗旱的标准以及测定的方法。这使得苜蓿抗旱研究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方便,但在某些实际应用中有一定障碍不能完全推广。两种评价方法的基础是不同的,一种是以存活率为基础;另一种是以干旱反应症状为基础。两种方法适用的群体也是不一样的,前者适用于逃避型抗旱性植物(通过牺牲地上部分的营养来保存地下部分,逃避逆境等待好的环境的到来);后者适用于抵抗型抗旱性植物(通过增加自身的渗透调节物质,来保存地上、地下部分共同度过逆境)。但实际应用中,往往是一个群体中或者说是一种植

6、物中,即存在逃避型的植株,也存在抵抗型的植株。所以对于抗旱性的研究单独用哪一种方法都是不全面,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是比较科学的。本试验就是在现已有的两种方法基础上进行综合,对苜蓿的抗旱评价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的改进,使得苜蓿的抗旱评价更加科学化和实用化,为以后的苜蓿抗旱评价的研究提供借鉴。1材料与方法:1.1.1实验材料实验于2008年7-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实验场地进行,原搜集实验材料143份(表1),其中有20份材料(24、25、47、59、63、68、69、72、73、75、77、7

7、8、80、92、93、94、103、109、117、134)出苗率过低从材料中除去,剩余材料的出苗数用SAS软件分析,在0.01水平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下表中标有*号的材料为未采用的材料)。耐旱性评价实验材料123份。表1:苜蓿材料名称及编号Table1thenumberandnameofthealfalfagermplasmresources材料号植物名称材料名称种子来源材料号植物名称材料名称种子来源001紫花苜蓿大郁山呼和浩特草原所试验场073*紫花苜蓿德宝百绿公司002紫花苜蓿SD呼和浩特草原

8、所试验场074紫花苜蓿三得利百绿公司003紫花苜蓿SA35059呼和浩特草原所试验场075*杂花苜蓿甘农1号甘肃农业大学004紫花苜蓿YL-15呼和浩特草原所试验场076紫花苜蓿天水苜蓿甘肃农业大学005紫花苜蓿X-2-68呼和浩特草原所试验场077*紫花苜蓿甘农3号(gau)甘肃农业大学006杂花苜蓿X–68-1呼和浩特草原所试验场078*紫花苜蓿陇东苜蓿甘肃农业大学007杂花苜蓿X-3-68-2呼和浩特草原所试验场079杂花苜蓿甘杂27甘肃农业大学008紫花苜蓿X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