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研究修改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研究修改

ID:34970822

大小:6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15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研究修改_第1页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研究修改_第2页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研究修改_第3页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研究修改_第4页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研究修改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研究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骆驼城学区张淑银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讨论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关键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儿童发展一、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近几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

2、角度对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认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边玉芳、郑艳球的研究认为,杭州市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10.39%、9.79%、7.95%、7.64%和6.42%;文敏、顾溥权对上海市黄浦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

3、,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8.11%,初中、高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1.27%、16.94%;陈世平的研究显示,天津市过度焦虑的中小学生所占比例为21.54%,小学、初中、高中的比例分别为27%、18%、19%,小学生中过度焦虑的人数远远大于初中和高中。这些数据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中生、高中生要严重得多。尽管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事实上,不少小学生经受不住一些很平常的小挫折,如老师的批评,一次测验考得不太好等,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之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无助感或者高度焦虑。一些小学生动辄离家

4、出走,以抗拒老师或家长,有的甚至受到一点委曲便愤而自杀,集体离家出走或集体自杀的事件也时有报道。有的研究还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包括小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摆脱焦虑;更有不少学生用算命、抽签、掷硬币等方法来预测未来或逃避现实。小小年纪就感到悲观失望、彷徨、孤独、寂寞、活得太累、活得没意思。可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过度焦虑;厌学;紧张的人际关系;长期的抑郁;社交恐慌;偏执;强迫性观点和行为。....页脚...页眉应该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和产生,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与背景,但主要还是受生理、心理、家庭、

5、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一、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1]。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

6、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2]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3]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Baumrind[4]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大量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社会制度、

7、生产力发展水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都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别,造成在教育方式上也有极大的不同,需要探索西方教养方式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中国。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家庭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影响自然非常直接而重要,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原因。但儿童步入学校后,虽然主要活动场所已从家庭转为学校,但生活环境和周围刺激的复杂化更从某种意义上更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8、儿童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一个人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会经历很多生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