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ID:35019424

大小:4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16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_第1页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_第2页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_第3页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_第4页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四许行(孟子·滕文公上)[题解]许行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农家”,主张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这一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也就是孟子和农家的一场辩论。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批驳了许行一派的主张。本篇是《孟子》全书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行文气势磅礴,明畅犀利,论辩富有说服力。有.为.(动词,第二声,研究)神.农.之.言.者.许.行.(同位词组),自楚之(到)滕,踵.(本指脚后跟,引申为动词义“登”)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一户人家新占的房基地

2、。古人住处有庐井和邑居。)而为氓(“氓”与“甿”异体,“民”与“氓”,“人”与“民”)。”文公与.之.处.(双宾语),其徒数十人,皆衣(第四声,动词,穿着)褐,捆(编织。赵岐注:捆犹叩椓也。织屦欲使坚,故叩之也。边编织边敲打,使紧而结实)屦织席以为食。补充:(1)人、民、氓的差别“人”在春秋以前,除有时泛指以外,还是“民”的对称。“民”指奴隶或被统治者。“人”则指社会上的统治阶级或占统治地位的种族。《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人”用“爱”,对“民”用“使”。“人”是教化者,“民”是教

3、化的对象,界限井然。民,古文字象将眼刺瞎形,是“盲”的初文。奴隶制时代,对抢掠来的男人或战争俘虏曾经实行过刺瞎一只眼以作为奴隶标记的做法,所以“奴隶”称作“民”。“氓”也是“民”,不同处在于:“民”是安土重迁、被束缚在一块地方的百姓或奴隶,“氓”是由“亡民”组成的,是脱离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故“氓”可跟“流”联合组词“流氓”,古代只指流浪者、无业游民,不指行为不端的人。文中此处之所以用“氓”是前已说明自己从远方流入。(2)屦、履、鞋,三者都表示鞋子。汉代以前称“屦”,如《诗经》“纠纠葛屦

4、,可以履霜”,;汉以后称“履”,先秦常用作动词表示穿鞋、践踏、行走之意。“鞋”是南北朝之后出现的新词,唐以后排挤了“履”,成为“履”的新的通称。翻译:有一位研究神农氏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来对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之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宅,做您的子民。”文公给了他居住的地方。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着粗麻编织的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来谋生。陈良之徒(门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连词,表示状中)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指示代词,这也就是圣人了)亦圣人也(判断句),愿为圣人

5、氓。”翻译: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到了滕国。对文公-1-/7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就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子民。”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古汉语范围副词,见220页,尽、悉、举、遍、咸、毕)弃其学而学焉.(代词,他)。翻译: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遵奉的学说而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则,表强调,副词。判断句前有副词修饰,表示确认),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未闻(通晓)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早饭叫饔,晚

6、饭叫飧,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做饭)而治。今也滕有仓(藏谷)廪(藏米)府(藏财货)库(藏兵械),则是厉(损害、危害)民而以自养也,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得贤?”补充:厉,旱石也。由名词引申为动词,“砺”(磨砺)一方面有勉励意,一方面又有严格义。翻译: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确实是位贤明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有懂得最好的治国之道。贤明的君主和人民共同耕作而获得食物,亲自做饭而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存放粮食的仓廪,储藏财物的府库,那么这是危害百姓而供养自己,哪里称得上贤明?”(农家认为:如果

7、一个成年人不劳动,他的衣食便侵夺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就会使另一人受饥寒)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代词,是这样)。”“许子必织布而后衣(动词,穿衣)乎?”曰:“否!许子衣褐。”(不,许行穿粗麻编成的衣服)“许子冠(动词,戴帽子。覆盖——超出众人位居第一)乎?”曰:“冠。”曰:“奚冠?(宾语前置,“奚”,何)”曰:“冠素。”曰:“自织之与(语气词,后作“欤”)?”曰:“否,以粟易(交换;交易)之。”曰:“许子奚为(宾语前置,为奚)不自织?”曰:“害于耕。(此句不是被动句,“于”引出动作行

8、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对”。对耕种有妨害)”曰:“许子以(介词,用)釜甑(釜,相当于现在的锅,破釜沉舟;甑,相当于现在的笼屉,古代用瓦,后用竹、木;增,層)爨(会意字,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2-/7总结:自“以粟易之”一出现便可反驳,孟子用连续发问使论敌进一步暴露弱点,欲擒故纵。这里主要指原料和成品的问题。“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今成为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